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馬克思在今日中國

2002年10月30日

談到德國在中國的歷史遺跡,談到德國對於中國的影響,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首先會被人們提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至今、實踐至今,曾經有過哪些變化?現在的中國還是像她所稱的仍然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嗎?中國人現在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

被許多中國人稱為老祖宗的德國人圖片來源: AP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100多年來,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曾使數代中國人為之振奮,為之奮斗。為實現馬克思的社會理想,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曾前赴後繼,做過許多探索和試驗,付出過巨大的代價。

今天,這種試驗和探索依然還在進行。中國現代社會的停滯或發展,成功、進步或失敗、後退,中國將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多變的面貌,離開了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都無從認識,無從解釋。

還記得第一次聽說馬克思時的情景嗎?

劉吉,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中國歐洲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說:


上初中的時候,還在解放前。當時只知道共產黨信馬克思,覺得不理解。為什麼不信孫中山,要聽外國人的話。就認為這個路子是不對的。解放後,認真學習了馬克思,確實覺得,人類的知識是共通的。只要是真理,不管是來自哪個國家的,我們都要接受。

余曉茫,「中國聯通」董事會成員,副總裁-


開始知道馬克思那是在1949年,上小學的時候,開始明白點事兒了。知道共產黨信仰馬克思,馬克思是為工人農民的。我出生在延安,從一開始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

殷敘彝,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資深研究員-


我真正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是從上個世紀的40年代閱讀吳恩裕有關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博士論文開始的。

辛向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首都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那是上大學的時候。我覺得很奇怪,怎麼外來的和尚可以成為指導一個國家的主義呢。但經過近20年的研究,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確實和中國銜接得很好。

馬克思這個名字讓你聯想起什麼?

倪建中,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馬克思就意味著推翻舊世界,創造新世界,這是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西方文明對東方、對中國人的影響最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

劉吉-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德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

殷敘彝-


英國一家雜誌評選對全球影響最大的20位歷史人物,馬克思位居榜首。你可以反對馬克思,可以贊成他,但不能忽視他,不能沒有馬克思。

向松祚,北京華友斯達康網路技術公司董事長-


我覺得,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的影響被嚴重誇大了。從我們的革命戰略,建設策略以及後面包括毛澤東犯的那些錯誤,

跟馬克思沒有太多關係。現在我們搞的稱不上是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這完全是一個空殼了,完全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內容。青年一代不怎麼讀馬克思的書了。「資本論」讀不讀都還不知道呢,馬克思其它的著作基本就不再讀了。

韓德強,中國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它是一種符號。在我們的大學裡仍然再講馬克思主義,但是聽眾非常少。學生們甚至都把它當作一種負擔。...符號的切換常常意味著改朝換代。

直截了當的問題,直截了當的回答。這些來自當代中國精英階層人士的不同聲音,多少可以反映出馬克思在中國持續至今的影響,反映出現代中國與馬克思的複雜關係。

馬克思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按中國官方的正統解釋,中國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中國的現代工業尚處在初步發展階段,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還缺乏必要條件。但是,由於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已暴露出諸多弊端,同時,遭受列強欺凌的中國民生凋敝、積弱不振,社會發展嚴重滯後,一些敏銳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急於尋找醫治社會弊病,改變中國現狀的良方。

作為歐洲社會主義學說的一個派別,馬克思主義由於其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動人描述並指出了通向這一理想的途徑而受到中國知識分子們的重視。

一般認為,誕生於西方的社會主義學說之傳入中國,主要通過三個途徑:日本的社會主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旅歐人士。

中國最早使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名詞是在20世紀的開端。從 1901年起,中國改良派主辦的報刊上陸續刊載了一些涉及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文章。其中稱馬克思為「社會主義之鼻祖」。1903年2月,上海「新世界學報」的一篇譯文中首次使用了「共產主義」一詞。

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及1919年的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傳播,起了特殊的推動作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這句話今天依然是許多中國人在談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時首先想到的。

中國人為何選擇了馬克思?

那麼,為什麼在林林總總的現代社會理論中,中國人最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紛紜眾說中,何以馬克思主義獨獨對中國革命家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辛向陽-


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之前已經有很多主義傳入中國,其中包括社會民主主義理論。

1921年夏,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出版,這是中國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歷史上第一本最準確和全面的譯作,奠定了共產黨的理論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劉吉認為,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她適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也是建立公平社會。

第二個原因是,對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當時的國情而言,馬克思主義具有相當的針對性。中國人原希望從西方的資本主義找到擺脫貧困的道路,但反過來遭到列強的欺負。先生欺負學生。

而從馬克思主義那裡,既可以找到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同時她又最具有號召力和凝聚力。這就非常符合中國先進人士的心態及歷史的需求。孫中山後來也把民生主義定義為社會主義。在這方面,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比劉吉小了整整一代的向松祚則認為,中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主要是感情問題」。另外,同其它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相比較,馬克思的表述更為明確有力,不像亞當.斯密等人的理論那樣複雜。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個特點是中國知識分子更願意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原因。

向松祚-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有吸引力的原因,如果用幾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這是其它理論所沒有的。

什麼是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

無庸諱言,中國人當時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強烈的列寧主義色彩,也就是對於階級、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強調。就達到權力交替的目的而言,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問世後的數十年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一部分發揮到極至,獲得巨大成功。

1949年,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此後,不論中國國內出現過何種政治動蕩期,甚至發生象從1966延續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災難,從1954年制定、頒布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般所稱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始終被官方宣佈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建國初期,中國經濟曾一度快速增長,但在隨後的數十年裡,雖然是和平時期,中國執政黨內依然頻頻發生路線鬥爭,波及全社會的政治運動不斷,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及至10年文革動亂,經濟幾乎崩潰。對階級、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及無產階級專政的過度強調,人為地跳躍允許資本主義存在的新民主主義,強行進入「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被認為是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殷敘彝-
其實中國共產黨本來有一個偉大的成就,就是確定要走新民主主義,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控制地發展資本主義。如果真的走這條路,那就了不得了。但是後來著急了。剛剛解放時,劉少奇還講新民主主義20年,剝削有功。但後來一下子就過渡到社會主義,以後就走上了挫折。

時過境遷。自文革結束,隨著1978年的中共11屆3中全會宣佈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隨著鄧小平提出要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人中在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更好地中國化等問題上表現出更為務實的態度。

在國際大格局中,中國將自己定義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確認現時代人類社會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爭取和平環境,加快經濟建設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由此,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詞匯逐漸從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日常思維中淡出。代之而起的是對於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思想的強調,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調。

辛向陽-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這一點是最核心的。我們應該向這個目標前進。我們現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允許私人經濟的發展,允許個人之間的平等自由的競爭。

儘管中國迄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譯自德語原文的馬恩全集-這項工作目前正由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負責進行,但是,中國領導層確信,中國現在的國策最符合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那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劉吉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就是,一切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轉移,即一切從實際出發。

按照中國四大通信公司之一的中國聯通副總裁余曉芒的看法,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現在,不僅對中國的國情要重新定義,對包括剝削、市場、資本、共產主義等在內的重要概念也都要重新認識,重新定義-:

在今天這個訊息時代,什麼是資本,什麼是生產要素?是訊息,知識,包括技術。是新的土地,就是網路。難道我們還要用那種觀點,去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這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我認為,馬克思的精神不是共產。叫共產主義,這個翻譯都有問題。你叫共享主義也好,或其它什麼也好,應該把這個概念弄清楚。不然,說江澤民「七一講話」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你就很難把它們連起來。

今天與明天的馬克思

2000年2月,被稱為第三代領導人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廣東視察時首次提出關於「三個代表」的建黨思想,即共產黨應當代表先進生產力、人類的先進文化和人民大眾的利益。2000年7月1日,江澤民在中共建黨79周年紀念日之際提出,私營企業家也可以加入共產黨。如果考慮到,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私營業主在中國被歸入剝削者一類,從而被打入社會另冊這個事實,應當說,中國共產黨已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畢竟,以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說,共產主義運動的宗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消滅私有制。

也許正是這一強烈的現實性,使中國執政黨內在所謂的「新時期」將原有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軌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封閉多年的國門對外開放,尤其是對西方國家開放時,並沒有發生大的意識形態危機。務實主義的政策保障了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時間裡,得以持續快速增長,獲得舉世公認的成就。

按正在協助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以德語原稿為基礎編輯馬恩全集第二版的德國專家考普夫教授的看法,中國現在的政策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中國所發生的一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現在的中國擁有世界的未來。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計劃所進行和將進行的許多事業,的確非常接近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就已論證了的那些基本觀點。如果說,事實證明中國實現了這麼一種發展,即:使全體人民越來越成功地享有豐衣足食、健康和教育等等,那麼,這就是最佳意義上的民主。就此而言,她代表了未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