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為什麼對中國難舍難分?

2025年11月24日

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企業的重要經營夥伴。如今,地緣政治發生急劇變化,但是德國企業難以立即掉頭,對華投資仍在增長。

德國企業投資中國 資料圖片
儘管中國仍然重要,德國企業正從各方面感受到留在這裡的壓力。圖片來源: Barbara Orth/DW Design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馬蒂亞斯‧呂特(Matthias Rüth)來說,把自己的企業從中國轉向別處根本不是一個選項。儘管德國政府不斷警告在華投入過多的風險,他仍然沒有這樣的打算。

呂特是總部位於法蘭克福的稀土與大宗商品貿易公司特瑞德姆(Tradium)的總經理,中國業務依然是這家公司的核心。原因很簡單:中國幾乎完全主導稀土這一日益重要的行業。

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例如,中國佔據了超過95%的稀土市場,在短時間內無法替代。我們與中國夥伴有長期且可靠的貿易關係,材料和工藝都得到驗證。」

像呂特公司這樣的很多德國企業仍然把中國視為主要的經商地點。長期以來,德國政府也完全支持並鼓勵這種做法。

然而,在習近平執政下,中國的威權化特徵明顯加劇。北京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支持俄羅斯,使歐中關係出現轉折。

地緣政治格局正在變化。過去幾年,德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去風險」,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減少對單一國家在零件、商品或原材料上的依賴。

德國汽車製造商落後了嗎?

03: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最近,德國總理梅爾茨談到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時表示:「我總是對他們說,如果出問題了,那是你們的風險。請不要來找我們。」

本周早些時候,德國財政部長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訪問中國,討論兩國不斷變化的經濟關係。

他在北京表示,德國看到「公平競爭面臨風險,也看到工業崗位受到威脅」。但他強調對話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必須與中國對話,而不是只在背後討論中國。」

再回首:曾經與你有的夢

中國顯然是德國產業難以割捨的合作夥伴,而且德國企業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本周早些時候,中國再次超越美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今年1月至9月,雙方貿易額達到1859億歐元(約2150億美元)。

幾十年來,德國工業巨頭始終將龐大的中國市場視為重中之重,在華投資規模依然很大。

根據總部位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研究,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佔歐盟對華總投資的57%,約佔德國GDP的2.3%。報告指出,投資規模仍在增長,2023到2024年間企業投資增加了13億歐元。

汽車產業是德中聯繫最緊密的領域之一。大眾、寶馬等德國大型車企多年來在中國投資巨大、獲利豐厚。儘管近年遭遇嚴重挑戰,但它們仍然寄望於長期發展。

寶馬最近在沈陽投資了38億歐元的電池項目。寶馬公司告訴德國之聲,目前暫無重大撤離計劃。

比亞迪的歐洲攻勢

05:1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寶馬發言人布麗塔‧烏爾裡希(Britta Ullrich)對德國之聲表示:「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通過兩家合資企業開展業務,並在那裡營運多家工廠。在這個寶馬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我們奉行長期市場戰略,並定期評估與調整。目前沒有對在該地區活動做根本性改變的計劃。」

然而,儘管中國對德國車企的重要性仍在,雙方關係卻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原因不僅是地緣政治。德國車企如今面臨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其中一些競爭被認為源自中國產業政策,這些政策削弱了全球貿易規則。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一位發言人對德國之聲表示:「關鍵是雙方必須擁有平等的競爭條件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這方面,需要中國提出建設性方案,持續且迅速地防止不正當競爭,並在當前情況下確保自由貿易。」

儘管中國仍然重要,德國企業正從各方面感受到留在這裡的壓力。自2019年以來,德國對華出口下降了25%。與此同時,大眾、梅賽德斯和寶馬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近年急劇縮水,中國則迅速擴大自己的電動車生產能力。

這位VDA發言人補充說,汽車行業企業正「積極推進並落實必要的去風險化策略」,但這一過程必須「得到政治支持,而不僅僅是被要求離開」。他還強調,去風險「不應意味著關閉市場」。

他說:「最好的政策是盡一切努力促進改善本土經營環境、競爭力和增長。這不僅會增強談判地位,還會促進國內投資和創新。」

經濟停滯不前:德國今明兩年前景悲觀

01:2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夢醒時分:誰也不想在一棵樹上吊死

稀土貿易商馬蒂亞斯‧呂特表示,必須記住,他在中國的業務夥伴同樣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

他說:「當前的困難主要來自政治決策,而不是供應商本身。」

他的業務主要受到中國大幅限制稀土出口的影響,這也讓中國供應商十分挫敗,「他們也在面對當前出口限制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挑戰。」

全球關稅與中國的出口限制使企業面臨的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劇。呂特說:「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供應商來說,這意味著長期練成的採購流程不再像以前那樣可靠。我們仍依賴長期的中國合作夥伴,因為在許多材料上根本無法繞開中國。」

儘管如此,他也指出,公司正在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在中國以外尋找供應渠道

他說:「這不是因為政府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而是市場迫使所有認真做事的貿易商和原材料加工企業重新思考採購策略——而這種壓力只會越來越大。這是我們每天面臨的現實。」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