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業在華建立研發
2013年2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在北京建設的亞洲區研發中心剛剛舉行了剪綵儀式。300名技術人員將在這裡致力於讓奧迪汽車更符合東方顧客的需求。奧迪董事會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表示:"這裡的開發包括車型設計,比如在原有車型基礎上推出加長版;讓座墊更軟更舒適,就像中國人喜歡的那樣;還有導航系統會因為使用中文而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專門為當地市場量身定做的。"
實驗室取代流水線
不少德國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不論對於跨國康采恩還是中小型企業,中國早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廠。如果想在中國市場立足,就必須在當地研發。化工巨頭拜爾就是一個例子。拜爾正在上海建設其全球最大的生產研發基地,甚至比在德國勒沃庫森的總部還要大。
該公司已經投入30億歐元,在上海的研發基地將擴建成全球研發中心。其任務不僅僅是為適應本地市場作一些調整。拜爾全球聚碳酸酯(PC)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柯尼希在上海工作。他說:"必須讓客戶到你的實驗室和車間來。我們必須經常和客戶在實驗室,在機器旁一起工作。如果你隔著老遠,就不可能了。"
柯尼希算了一筆帳:在拜爾的全球PC銷售額中,亞洲市場佔了60%。這裡的市場增長是最快的,並且會產生新的流行趨勢。有誰比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研發人員能更好地捕捉到這些趨勢呢?拜爾的重要客戶包括一些電子業巨頭,而他們如今大多在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總之,市場之巨大吸引了研發部門前來落戶。
跟著市場走
在華德國商會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40%的在華德國企業認為,自己在中國的業務中,研發扮演了關鍵角色。對中小型企業也不例外。主要生產電機和風機的依必安派特電氣有限公司(ebm-papst)新的研發中心剛剛在上海落成,投資額500萬歐元。 總經理舍內貝格(Helmut Schöneberger)介紹說,這個新的研發中心的規模和公司在穆爾芬根(Mulfingen)總部的研發部門不相上下。他很瞭解德國中小企業的心態:"說到底我們的想法都差不多。既然我們已經來到了中國,就需要在這裡建立起相應的研發和技術環境。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如果你不這樣做,長期看就競爭不過本地的企業。"
依必安派特在中國的客戶,60%到70%是中國企業,競爭非常激烈,必須快速靈活地做出反應。舍內貝格說,這只有人在中國才能做到。此外,中國的技術人員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而且人力成本比德國低三四倍。
對於作為高科技和研發基地的德國,這意味著什麼呢?企業代表們認為,這並不是壞事。拜爾公司的柯尼希說,基礎研究部門仍留在德國,在這方面中國人還無法與德國競爭。而從長期看,德國作為創新基地還將保持其競爭力。但中國的對手在奮起直追,競爭變得越發激烈。舍內貝格認為,德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熱潮方興未艾。
作者:ARD 編譯:葉宣
責編: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