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創新挑戰賽在台北:三分鐘改變世界

邱璧輝
2020年5月24日

德國 「圍牆倒下實驗室」(Falling Walls Lab)今年首度在台灣舉辦。顯示德國和台灣在各方面的交流有長足的進步,包括科研創新的領域。出人意表的是,首獎得主不是台灣人。

Symbolbild Taiwan Hi Tech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G. Leb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圍牆倒下實驗室"首次在台灣舉行。這項活動由DAAD台北德國學術交流咨詢中心主辦,德國在台協會和台灣科技部協辦,旨在推動新生代科研發展和創新交流。主辦單位收到25份報名,其中10人入圍。21日晚上在台北101大樓舉行的競賽現場,來了9名參賽者。結果跌破眾人眼鏡的是:首獎得主不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羅馬尼亞的25歲學生Sabin Paraschiv。

Sabin的台灣奇幻之旅

"我不是台灣人,但是我代表台灣!",Sabin Paraschiv興奮的對德國之聲記者說。他表示萬萬沒有想到可以打敗其他對手。Sabin Paraschiv的3分鐘演講題目是"打破電池充電技術的牆",他提出解決部分能源污染的辦法,獲得評審的青睞。

Sabin Paraschiv來自羅馬尼亞圖片來源: Bihui Chiu

Sabin Paraschiv將代表台灣參加今年11月8日在柏林舉行的全球總決賽。如果在總決賽中勝出,他不僅可以贏得高額的獎金,更可在11月9日登上"圍牆倒下會議"(Falling Walls Conference)的盛大舞台,發表演說。但因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主辦單位透露,11月份的活動可能會透過視訊進行。

創新 多元 包容

Sabin Paraschiv稱,他2017年第一次到台灣,學了6個月的中文。因為實在太喜歡台灣,所以後來有回台灣讀研究所。2018年秋進入台北科技大學念碩士學位,今年夏天即將畢業。他還不確定畢業後的動向。他稱,他的選擇很多,不急著做決定;更何況目前因新冠肺炎的緣故,他哪裡也去不了,索性先留台灣,畢竟目前"台灣比較安全"。

至於台灣首場競賽的首獎竟然不是台灣人,會不會有失落感?台灣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同時也是這次比賽的6位評審委員之一,他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這剛好顯示台灣的多元和強大包容性。更何況得獎人目前在台灣就讀,演講中所提出的數據都是從台灣實驗室做出來的,所以他深感與有榮焉。謝自豪的說,台灣的教育體系可以吸引到像Sabin Paraschiv這樣優秀、有天分的外國學生來台進修,也意味著台灣教育體系的成功。

台灣的第一次

這項活動如今能夠在台灣舉辦,謝達斌認為是台灣創新研發的能力受到世界肯定;另一方面,他也非常高興看到台灣的研發團隊有更多的機會和世界交流。

DAAD主任金郁夫(Dr. Josef Goldberger)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說:DAAD台北德國學術交流咨詢中心今年剛好慶祝成立20周年紀念。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舉辦這樣的活動更具意義。

在新冠肺炎的籠罩下,台北比賽場不開放觀眾入場。但同一時間,觀眾可以透過DAAD的臉書粉絲頁看到現場直播。

參賽者與評委成員合影圖片來源: Bihui Chiu

三分鐘的機會 "德國版TED"

"圍牆倒下實驗室"比賽規則是:參賽者必須在3分鐘內說明他們究竟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方案。金郁夫解釋說:3分鐘的限制內涵"電梯演講"的概念,比如在電梯中巧遇公司高層,如果有話想對上司說,就必須把握電梯上下的短短時間,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想辦法說服對方。

而每年11月9日舉辦的"圍牆倒下會議"和美國的TED大會有些類似,兩者都舉辦所謂"流行科學"的演講,希望透過輕鬆有趣的演講介紹科學,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希望可以因此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進一步去改變世界。

推倒高牆 改變世界

"圍牆倒下實驗室"和"圍牆倒下會議"都是"圍牆倒下基金會"支持的項目。"圍牆倒下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促進研究和創新,在社會各階層中推廣最新的科學發現。經費主要來自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外交部以及其他知名學術機構、基金會和公司。 "圍牆倒下實驗室"這個項目全年在不同地區舉辦,主要是為了吸引年輕人投入研發工作,並參加競賽。基金會在每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紀念日時,在柏林舉辦"圍牆倒下會議"。每次都會邀請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以15分鐘的時間發表演說。

金郁夫稱,"圍牆倒下實驗室"和"圍牆倒下會議"裡的牆,一方面指的是柏林牆,另一方面指的是社會和科研間的隔閡和高牆。希望推倒高牆後,世界可以變得更美好。

專訪:台灣也歡迎中國大陸的人才

10:2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