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utschland bei Euro-Rettung in der Kritik

2011年4月18日

在歐元區債務危機中,德國政府貌似致力於維護歐元區的穩定。但是在具體的希臘、葡萄牙等國的債務危機中,德國聯邦政府卻鮮有解決問題的誠意。恰恰相反,德國反而加重了這些國家的危機。

圖片來源: AP

2008年10月,正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時,時任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與總理梅克爾信誓旦旦:

"我們可以對銀行儲戶保證他們的存款是安全的,這也是聯邦政府的態度。"

但這只是德國政府安撫民心的一個手段,以免德國銀行的儲戶出現恐慌情緒。而在一年之後,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之時,也有專家希望德國政府能做出類似的保證。當時,希臘政府在弄虛作假的財政問題上,已經無法自圓其說;由此造成的後果便是希臘國債的風險逐漸上升。《金融時報》德國版首席經濟師弗裡克(Thomas Fricke)說:

《金融時報》德國版首席經濟師弗裡克圖片來源: G+J

"如果在2009年底,便能為希臘撐起保護傘,並許諾'我們不會讓希臘崩潰',那之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就不會發生,希臘也就不必支付如此高額的利息。"

但是,梅克爾總理的許諾卻姍姍來遲好幾個月,這其中部分是考慮到國內選情,也部分出於道德因素。首席經濟師弗裡克說:

"從那時起我就想,德國政府懷著良好的願望,卻最終導致危機惡化。"

但是,德國政府沒有直接地全面資助希臘,顯然還有另外的理由。當時,德國的一些街頭小報大肆炒作希臘的債務危機。經濟新聞記者海林(Norbert Häring)說:

"《圖片報》肯定對此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政府要是與《圖片報》意見相左的話,便會處境艱難。《圖片報》給希臘人還有葡萄牙人貼上'罪人'的標籤,而事實上他們並不是。"

經濟新聞記者海林圖片來源: Handelsblatt GmbH

而這些南歐國家淪落到今天的這步田地,也和德國有關。要不是多年的對德貿易逆差,這些國家的債務也不會如此之高。海林表示,德國政府現在要求這些南歐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以便德國一旦提供資助,便能立刻恢復競爭力。但是海林認為,這樣的休克療法只會使這些國家陷入衰退:

"這裡有一個巨大的區別。德國是出類拔萃的工業國家,出口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超過一半。而在那些南歐國家中,出口貿易所佔比重往往不足1/4。這意味著,他們擴大出口對國內經濟的拉動作用遠小於德國;但是如果他們的薪水水準下降,對購買力的影響卻又大得多。"

所以,海林認為,單純的縮減財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若要切實幫助這些危機國家渡過難關,還需大力幫助擴大它們的工業生產;而為吸引投資,南歐國家應被允許降低企業稅稅率:

"但是我們看到,愛爾蘭在力保其較低的企業稅時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其他歐盟國家迄今還無意將部分工業生產轉移至這些南歐國家,以免希臘、葡萄牙等國工業徹底崩潰。"

歐元救助基金這把大傘,擋不住危機的暴風雨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現在,歐元區永久保護機制將於2013年生效,而這套上限達7000億歐元的保護機制顯然是違悖金融市場規律的。《金融時報》德國版首席經濟師弗裡克指出,這個保護機制所需的決策過程偏長,而金融市場卻是瞬息萬變的:

"如果一個國家可能會得到保護機制的救助,那麼這很快就會引起人們的猜測。或者說,對於是否救助和如何救助的漫長決策過程本身就助長了這種猜測。"

弗裡克認為,危機是對那些負債國的懲罰,沒有人能夠得到無償的幫助。而這,也是和德國政府的基本態度相左的。

而如果目前的解決方案未能有所改變的話,那為了避免歐元區解體,最終就會形成一個轉移支付體系:

"比如,希臘深陷危機,然後某個政黨支持退出歐元區;然後危機加劇,這個國家真的就退出了歐元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給希臘持續輸血,但同時這種持續輸血又會讓希臘人不思改變。"

作者:張丹紅 編譯:文山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