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國內對兒童施暴現象嚴重

Wolfgang Dick 2015年5月24日

德國聯邦刑事局公佈的一項最新數據顯示,德國國內對兒童施暴現象依然觸目驚心,引起有關各方高度關注。

Symbolbild Gewalt in der Erziehung
圖片來源: Fotolia/Herby ( Herbert ) M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受害兒童通常還不到6歲,日復一日經歷身體虐待。根據德國聯邦刑事局公佈的一項最新數據報告,受害兒童被拳打腳踢、刀刺水燙。去年,此類暴行數量增幅幾達5%;平均每星期有兩名兒童死於暴行或無人照管;14395名兒童受到性摧殘。

其實,聯邦刑事局局長明希(Holger Münch)在其統計表上列出的數據所反映的只是通過檢舉和警方調查為人們所知的事件,真實的暴行數量要高得多,而且,公開的數據並不能反映這樣一個事實:對兒童的暴行造成的後果要遠大於人們能直接看到的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兒童保護組織的代表們曾一再證實了這一點。

貝克曼教授圖片來源: Deutsche Kinderhilfe e.V.

精神摧殘常比打耳光更嚴重

作為懲罰,冷漠待之、不溫情撫慰、不問寒問暖、長久關在地下室裡、不給吃飽、總是無人照管、威脅、侮辱,—所有這些都不在刑事統計數字中出現,對醫生和心理學專家來說,它們卻同樣屬於對兒童的暴力。此類施暴的後果是,這些無依無靠的兒童會罹患失眠、做惡夢、尿床、驚恐或失語。

科布連茲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貝克曼(Kathinka Beckmann)教授指出,最嚴重的是,兒童對最親近的人感到失望。畢竟,大多數施暴者是家庭成員。這位在相關領域從事了大量研究的女學者強調,對兒童施暴問題貫穿全社會,並不是社會底層的特有現象。她指出,針對兒童、尤其是針對患慢性病的兒童或殘障兒童施暴的原因在很多情況下是父母均感力不從心,或夫妻吵架,而這絕不僅與特別貧窮的家庭有關。

提供更好幫助而非制訂新法律

為改善德國國內的兒童及青少年保護,迄今已頒布並擴展了許多法律。不過,遲至2000年,法律才規定兒童有權獲得「非暴力教育」,才禁止直到上世紀初葉還通行的「家父體罰權」。1990年代,一部兒童和青少年救助法規定了多種治療手段。2012年,聯邦兒童保護法出台,規定設置教育咨詢辦公室,感到力不從心的家長們可以尋求它們的幫助。成文法已經夠多。

新近設置的家庭助產及後續服務相當成功。從接生到孩子滿周歲,這些接生人員都保持與當事家庭的最密切關係,能及時獲得相關警示訊號。其結果是,2014年,殺死幼兒事件同比減少了30%。

兒童常成為性侵對象圖片來源: Fotolia/pegbes

反暴力動議

出現了許多旨在預防發生對兒童施暴現象的動議組織。例如,一家居領先地位的醫療保險公司與兒科大夫職業聯合會共同擬定了一份指導守則,根據該守則,大夫能在檢查時更易確認,兒童身上的創痕是日常創傷還是暴力行為使然。

聯邦刑事局也對最新的對兒童施暴統計報告作出反應。鑑於根據該報告,製作及傳播兒童色情內容的現象依然嚴重,聯邦刑事局確定實施一種更完善的調查方案,並同在學校內的有目標公開通緝相結合。此外,更密切聯繫歐洲刑警和國際刑警。聯邦刑事局局長明希稱,決心採取各種可能的手段,幫助減少孩子們的痛苦。德國兒童援助協會計劃向受害兒童提供更好的解釋說明和協助,讓他們成為強有力的證人,使更高的破案率和審判率成為可能。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