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大作家托馬斯曼的流亡生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18日

托馬斯曼是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三、四十年代,他流亡美國,並加入了美國藉。1955年8月12日在瑞士逝世。

托馬斯曼夫婦和他們的女兒艾莉卡抵達紐約之際圖片來源: AP

美國洛杉磯的西班牙式山間別墅「奧羅拉」,是現代德國及美國藝術家的交流中心。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期間,被納粹宣佈為叛國者的德國小說家及劇作家福伊希特萬格遷入後,「奧羅拉別墅」就成為德國流亡藝術家及作家的聚會地點。

1941年從紐約遷往加州的托馬斯.曼,也是「奧羅拉別墅」的訪客之一。他就住在離別墅幾條街的地方。他是諸如:布萊希特、舍恩貝格、拉赫瑪尼諾夫、阿多諾等眾多名家之中,最著名的一位。

人們無法想像托馬斯.曼當時的地位有多麼崇高和多麼受人尊崇。他二戰之前在紐約邁迪遜廣場花園發表的一次演說,總共吸引了兩萬名聽眾。他是不折不扣的「德國海外之音」。1944年,他的聲望在美國達到巔峰,人們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這一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數周,他入籍成為美國公民。

1942年,托馬斯曼在洛杉磯圖片來源: AP

他為什麼會加入美國籍呢?呂貝克「布登勃洛克之家」和「海因裡希及托馬斯.曼中心」主任維斯基辛說:「托馬斯.曼的許多事跡,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矛盾及荒謬性。入籍的原因之一是,他對美國的生活非常滿意,倒不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或它的政治體制,而純粹是因為他在加州的生活非常順遂,例如他的小說『約瑟夫』就是在南加州太平洋岸帕利塞德的家中完成。在那裡,他遠離希特勒,可以隨心所欲的寫作。他對一些熱心幫助他的美國友人心存感激,例如透過私人朋友伊麗莎白.邁耶的穿針引線,使他成為白宮的座上客。羅斯福總統曾經接見過他兩次,這也是促成他入籍的一個原因。他曾經多次表示,這麼做是為了『感恩圖報』。」

二戰期間,托馬斯曼每月定期發表廣播講話,由英廣BBC播出。例如1941年3月,他在廣播中直接向聽眾表達他作為一名流亡文人所擔當的任務:

托馬斯曼在廣播中說:「這是來自一個朋友的肺腑之言,一個德國人的聲音。他要向你們介紹德國的另一面,也就是德國本來的面貌。它有別於希特勒為它戴上的一個令人恐懼和厭惡的魔鬼面具。這個「警告的聲音」所要完成的唯一任務,就是向你們警告希特勒的危險性。這是作為德國人的我所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海因裡希及托馬斯.曼中心」主任維斯基辛指出,托馬斯曼的「歐洲人的自覺」是在流亡期間孕育形成的 。他說:「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歐洲人,這跟「非德意志化」有所不同。流亡期間,他從自身的經驗中體驗出另外一種「德意志概念」及「德意志民族特性」,可以說,這種體驗是來自於歷史的宏觀視野。以當時德國國內的現實狀況,是不可能獲得這種體驗的。流亡生涯開拓並提高了他的人文思想層面。」

1930至1932年,托馬斯曼流亡前在德國尼達居住的房子圖片來源: dpa

美國雖然給予托馬斯曼安全感,但是正如他給後來返回德國的哲學家朋友阿多諾的信中所說的那樣,總令他覺得是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家鄉」。托馬斯曼與阿多諾兩人的友誼,是在通信討論托馬斯曼的新著「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時,滋長增進。從兩人的往返信件中可以看出,托馬斯曼深刻思考重新建立面對德國及歐洲的新觀念和態度。「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這一時期的文藝成果。

維斯基辛認為,這部作品是托馬斯曼所有著作當中「德國色彩」最濃的一部。他說:「托馬斯曼說,他是一名『落地生根』了的陌生人。我覺得在他寫給阿多諾信中的一句話也很有意思,他說:『阿多諾,您是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家鄉。』這句話顯得有點酸溜溜,因為阿多諾鼓起勇氣返回德國,而托馬斯曼卻選擇了沒有壓力的美國生活,這使他感到良心不安,所以他說自己仍然還生活在『異地他鄉』。1945年後,包括阿多諾及托馬斯曼在內的許多人都被到的一個問題是:您會回國幫助德國重建嗎?而托馬斯曼終究沒有這樣做。」

直到1952年,托馬斯曼才重返歐洲,去了中立的瑞士。3年之後,也就是1955年的8月12日在蘇黎士去世。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