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大學:沒有雷鳴般的掌聲,只有叩指如搗蒜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10日

無論是參加音樂會還是聽取專題報告,一曲終了或者陳詞完畢之際,來自觀眾席上的掌聲總是少不了的。然而在德國大學的課堂上,學生們卻以指節叩擊桌面代替雙手鼓掌,為什麼呢?

大學生們是這樣表達贊許及謝意的

但凡就讀過德國大學的人們都知曉校園裡的這一習俗傳統,那便是:每逢教授宣佈下課,階梯教室裡的學生們便用中指關節叩擊面前的折疊桌面,發出「噔噔」的悶響,這幾乎是雷打不動的離堂前奏曲。

深究其因,用「叩擊」表達贊賞、感激之情的來由出處不一而足。德國埃森大學生歷史協會的主席Friedhelm Golücke表示:「這個話題還未被深入探討過,現有的解釋也很含糊不清。」儘管如此,Golücke還是尋根究源了一番:18世紀,每逢大學裡的新生入學,高學期的學生便用手杖敲擊地面,以示歡迎。這是其一,另外,如果學生們不滿意教授的學術演說,他們也用手杖擊地喝倒彩。

18世紀末期,學生們的抗議又有了新的表現形式:他們將手掌握成拳頭,重擊桌面聊以洩憤。與此同時,「 在這一時期,叩擊桌面有新的意思轉化:即對教師的看法表示贊許、支持之意。」

然而,法蘭克福的歷史系教授Notker Hammerstein卻另有一套解釋:很久以前,高校學生們因為手持筆本之類的文具而通常只有一隻手空閒,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因為不方便雙手鼓掌而改為單手扣敲桌面。

除此之外,高校歷史上還有其它一些情緒宣洩方式,「吹口哨」便是其中一種。介於18世紀末及19世紀中,當大學生們為老師的演說內容倍感歡欣鼓舞時,只聽四下「哨聲一片」。同時,歡迎新生入校也用這種方式。

Golücke說:「校園傳統有時是矛盾的,同樣的一種手法可以用於表現正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雖然這一話題並非可登大雅之堂的學術命題,但在圖書館中可以查閱到不少相關資料。如果你當真打破沙鍋問到底,弄清楚究竟為什麼叩擊而非鼓掌,那你一定會贏得滿堂敲桌子的喝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