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女政治家愈來愈少

Nastassja Shtrauchler
2017年9月10日

多年來,由於梅克爾一直擔任總理,德國聯邦政府由一名女性領導。然而,政界缺乏女性後繼者。不管你是否有家庭,女性都必須格外努力去證明自己才能立足政界。而對於有子女的女性來說就更難了。

Frauenanteil in Aufsichtsräten leicht gestiegen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K.D.Gabbert

(德國之聲中文網)"先生們,女士們":這一簡單的問候語是1919年2月19日魏瑪國民議會一次演講的開場語。該演講載入了史冊,不僅是因為它的內容,而且,首先是因為這一開場問候語來自一名女性。演講人是馬麗‧尤哈斯(Marie Juchacz)。這是德國首次有一名女政治家在民選議會上發言。3個月前,女性選舉權才剛剛立法。

社民黨政治家尤哈斯是1919年進入議會的總共37名女性之一,佔議員總數的9%。今天,差不多100年後,女性議員佔聯邦議院議席總數的37.1%。這樣,在德國政界,婦女的代表性依然不足。在國際政界女性比例排名表上,德國在總共190個國家中列第22位。假如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可信,那麼,今年9月的大選之後,情況還會更糟:女性在聯邦議院的比例將降至32%。

3個孩子,每周工作80小時

基社盟議員拜爾女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她們不願意?還是因為,在女性眼裡,專業從事政治過於困難?現任聯邦議員拜爾(Dorothee Bär,基社盟)便認為,女性必須有更強的表現,尤其是沒有孩子的年輕女議員們更被挑剔、更受輕視;而有孩子的女政治家容易受到不公正評價。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當事人心理承受能力要強。我必須承認,每多一個孩子,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變得更強一些。"她有3個孩子,每周工作70到80個小時。要是遇上會議周,不帶家人,她在柏林的工作時間還會更長。

基社盟除在基層理事會和全黨主席團裡實行的最低女性比例規定外,現在也實施了其它推進計劃。不過,拜爾對德國之聲表示,光有"女性一定要承擔更多責任"這樣的計劃是不夠的,女性自己得願意才行。她指出,她的很多女友和她一樣,孩子尚小,半職工作。而在政界,那工作至少是全職,而很多女性不願受此之累。

更多女性,更多成功

在基民盟和基社盟議員中,女性是79人,男性則是230人。現年72歲的基社盟副主席施塔姆(Barbara Stamm)也認為,本黨那裡尚有改善空間。她表示,全黨都該認識到,為將來的成功,基社盟的形象上也需打上女性的烙印。這一點,其它一些黨已經訴諸行動。在綠黨和左翼黨那裡,女性聯邦議員的數量多於男性同事。

前北威州州長克拉夫特在2017年的州議會選舉中大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evierfoto

很多女性較快地抓住了她們的機會。社民黨政治家克拉夫特(Hannelore Kraft)便是一個例子。明斯特大學政治學家沃伊克(Wichard Woyk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2005年,北威州議會選舉後,克拉夫特就是這麼做的。當時,社民黨失去大量選票,"克拉夫特出擊了",先是接過了黨團主席職務,後來成為州黨新主席,2010年,最終當選為州長。

工作多、氣氛緊張

沃伊克教授表示,家庭和政治仕途並舉,直到當上聯邦議員,長此以往,難以為繼,"除非當事人有一個家庭主男,打理所有家務和孩子教育事項"。他指出,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少而又少,當事人得有精神準備:工作多、氣氛緊張。這位政治學家強調說,儘管對女性的態度已有改善,但在政界,依然是男性的一統天下。

拜爾議員也一再有這樣的經歷。她總是會被問道,會帶孩子去哪裡,而她丈夫 -也是政治家- 卻從來不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

權力問題和棘手議題

然後,還有權力問題。拜爾指出,作為女性,你最好不要過多表示對權力的好感,因為,這種表態本身便有某種不名譽的成份。但她表示,儘管如此,女性仍該進入政界,因為,尤其是在某些議題上,女性能提供不同的設想和不同的行動方式。例如,在公民詢問日,她就會被問及有關生活伴侶人工授精和不育症的問題。拜爾指出,她的男性同事們絕不會被問及這樣的問題。-"這並不讓我奇怪。畢竟,這樣的事情,人家本來也不會與一位男子談論。"

為何德國婦女職業生涯不如男性?

01:0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