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人又來了!」

任琛(摘編)2015年2月7日

一方面,中國崛起中的壓力讓許多大學生情願下農村,重新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成為老老實實的農民,種植無公害蔬菜。另一方面,中國的媽媽們對國產奶粉仍然沒有一點信任,「又」來和德國媽媽們搶奶粉。這些都是德語媒體關注的內容。

Aptamil und Milumil Regal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明鏡線上"本周五(2月6日)發表文章關注生活在北京高碑店地區的一群高學歷農民。發表文章題為:"脫離中國社會的人:毛澤東的新有機青年"(Aussteiger in China: Maos neue Bio-Jünger)。指出,中國的渦輪式資本主義讓中產階級感到心力憔悴。許多人為了逃離成功的壓力,跑到農村,希望在那裡讓毛澤東思想重放光芒。

作者隨後介紹了在高碑店"正道農場"一天的生活,描寫到:"張鵬(音)今年23歲。今年夏天,他剛剛畢業於法律系,這也是他在中國尋求富足生活的入門證。但是,張剛剛畢業後就搬到農村。他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就起床,和另外9個人合住一個房間。他說:'我現在是為人民服務,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

新一代的壓力山大

文章隨後寫道:"中國正處於崛起的熱潮中。百萬人口城市到處拔地而起,連接它們的是高速鐵路和超級高速公路。數百萬人湧向這些迅速建成的大都市,為的就是擺脫貧困。他們也必須這樣做,因為張著一代身上壓力山大。"

談起張鵬這一代人,作者寫道:"他們是獨生子女,家長為了他們能夠出人頭地,幾乎奉獻了一切。他們從上中學的時候就相互競爭,尤其是在面對那個能夠決定誰上哪所大學的關鍵考試時。他們掙的錢不多,但是男人們卻很快就必須花高價買一套城裡的房子,這樣才能有資格找位女士結婚。"

剛剛從大學裡畢業的年輕一代為了擺脫大城市的壓力,甘願再次「上山下鄉」圖片來源: Reuters

毛澤東牌有機食品

"許多人不想再這樣隨波逐流了。他們在網上半開玩笑的管自己叫作'屌絲'的一代,翻譯成德文大概就是'懦夫'(直譯為:軟屌 Schlappschwänze)。或者他們逃避現代中國的壓力;比方說來到高碑店的'正道農場'。在這個位於北京西南部,距離北京一小時車程的河北工業區。一個由年輕企業管理學者、工程師、教師組成的公社嘗試擺脫現代中國那個假扮成共產主義的脫韁了的市場經濟……他們在渦輪式資本主義的時代慶祝毛澤東思想的復興。張鵬,這個負責養雞的法律學者表示'在外面你會被壓力弄垮的'"

文章隨後寫道:"在今天的中國,集體精神已經不復存在。那些相信中國從官方上來說仍然是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渴望儉樸和平等的生活。'正道農場'的年輕人從毛澤東身上尋找這種生活。這個毛澤東,正是在西方被視為殘酷獨裁者的毛澤東。他的思想和權力政治讓數千萬民眾丟掉了生命。毛澤東思想在這個農場裡是引導人們遠離物慾橫流社會的指南針。毛澤東現在成了有機食品。"

"中國人把法蘭克福嬰兒們的牛奶都喝光了!"

在有部分知識青年重新"上山下鄉",為有機農業生產做貢獻的時候。中國人對自己的食品安全仍然沒有信心。所以也就有了《圖片報》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所關注的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標題依然很能觸動中國人的神經:"一掃而空。又來了!中國人把法蘭克福嬰兒們的牛奶都喝光了!"(GEPLüNDERT: Schon wieder! Chinesen trinken Frankfurts Babys die Milch weg!)

文章在開頭寫道:"又發生了!法蘭克福食品店和超市裡的嬰幼兒奶粉又被一掃而空。現在幾乎弄不到美樂寶(milupa)公司的產品米路米Milumil和愛他美Aptamil。"

作者問道:"中國人又出手了嗎?"並採訪了美樂寶公司發言人施托爾(Stefan Stohl)。後者表示:"我們現在的產量與2013年相比早已遠遠翻倍。但目前的需求仍然急速上升。在短期內,這給我們的生產能力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德國美樂寶公司已經想出「高招」保障德國嬰兒奶粉的供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文章隨後用黑體字寫道:"由於萊茵-美茵地區的出生率沒有明顯上升,亞洲的媽媽們再次'受到懷疑'。幾年前,一次奶粉中毒的醜聞震驚'中央大國'後,那裡的媽媽們就瘋狂的愛上了德國奶粉。她們大量購買,把成公斤的奶粉寄回家鄉。"

作者斷言:"2月19日是中國的農歷春節。帶回家的禮物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德國奶粉。"

文章隨後再次援引美樂寶公司發言人施托爾寫道:"2013年,我們對這股需求大潮毫無準備。如今,我們正在尋找解決方案。我們在網路上為德國的家長們建立了一個保障網路。其中的過濾機制能夠保證只有在德國生活的家長們才能訂購產品。超過50盒的訂購要求會被婉言拒絕。"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