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婦女在職業和孩子間徘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4日

自70年代以來,德國嬰兒的出生率就一直呈下降狀態。歐洲範圍內,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些國家為婦女獲得良好的教育,多年來投下大筆資金。今天,高素質的婦女能夠在職業方面做出令人驕傲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她們當中,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願意擔當母親職責的卻越來越少。她們不願為孩子而舍棄職業前程。

婦女應該有怎樣的典型形象?圖片來源: Amy Plant & Rachael Matthews

「日常生活要想組織好,必須有一個可靠的伴侶。我同我的丈夫分擔家務和看管孩子。此外,我們還有家裡老人和親戚的幫忙和照顧。每周開始前,我們就每天的日程進行非常仔細的安排,比如誰在哪天什麼時候接送孩子。不進行這樣的組織安排,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是聯盟黨教育政策發言人萊施女士的一番話。她當時是帶著出生才幾個月的女兒前來議員辦公室工作的。萊施當然知道,這樣做是她聯邦議員身份的特權,一個護士是不可能帶著孩子來上班的。

沒有家庭、親戚、朋友和同事的鼎力相助,德國婦女能夠做出的選擇只好是放棄職業進取。然而,並不是所以德國婦女都願意做出這樣的犧牲。設在科隆市的德國經濟研究所不久前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年齡為37歲的婦女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沒有孩子;如果將調查對象限於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那麼,她們中41%的人沒有孩子。

波昂婦女與職業咨詢處的漢內女士說,出現這樣的格局並不令人吃驚。要知道,德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在職業上常常做不到學以致用。即便她們已經積累了工作經驗,產假之後她們常常要從零做起,工作也不是全職的。

漢內認為,非全職性工作的報酬較低,要求的工作品質不高。做這種性質的工作很難爭取到職業上發展的機會。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做這類工作常常會引發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她們在低價出售自己。

如果她們當中有人做起全職工作,她們必須將孩子送到別人那裡。德國自1999年起,孩子年滿三歲便開始享有幼兒園教育的權利。但這些幼兒園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全日制幼兒園。小於三歲的孩子很難進入幼兒園或托兒所。同丹麥比較一下可以得知,丹麥三歲以下兒童上托兒所或幼兒園的比率大約為48%,德國才剛剛達到8%,如果僅看德國西部,這個數字僅為4%。在德國,早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開始在幼兒園為孩子報名,開始了排隊等待,開始了希望。德國入托和入園費也是一項相當高的支出,常常令一些家庭囊中羞澀。為全日托家長每月要準備50歐元至400歐元。

德國還有著這樣的傳統,如果孩子不是自己帶,母親便被看作是不盡職的壞母親,甚至有些家庭也這麼看這個問題。這樣,產後決定繼續職業生涯的母親必須具備足夠的毅力和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是作為母親面對的特殊境況,完全不同於父親,沒有人要求男人在當了父親之後放棄職業待在家裡照顧孩子,相反,如果一個父親在家照看孩子,這將被看作是沒有出息的表現。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