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學生水準測試,暴露教育體制並不公正

馬斯特-克爾施寧2005年7月15日

在德國各聯邦州舉行的中學生基礎教育水準測試中,巴伐利亞州再次高居榜首。該州接受測試的15歲的中學生無論在數學,自然學科還是在閱讀和解決問題方面都領先於其它州的同齡人。

上街遊行反戰,學習成績因此下降?圖片來源: AP

他們的數學成績甚至躋身於世界前列,只比芬蘭,韓國,荷蘭以及日本的中學生略微遜色些。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傳統的巴伐利亞州在學校教育方面真的有什麼過人之處嗎?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位於德國最南面的巴伐利亞州是德國中學教育水準最高的州。那裡的中學生甚至趕得上國際中學生基礎教育水準測試中名列前茅的芬蘭和韓國的同齡人。看到本周四公佈的測試結果,公眾顯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誰要是聽了巴伐利亞文化部長施耐德的講話,感受最深的一點肯定是:德國已經進入了選戰期。這位基社盟政治家將巴伐利亞中學生的好成績主要歸功於該州老師中基本沒有60年代末反對專制的所謂68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他說,正因為如此,該州才沒有那麼多挑戰勤奮,秩序,守時守信這些美德的辯論。毋庸置疑,施耐德的此番表態當然是針對現任紅綠政府,因為德國外長菲舍爾就是著名的68學生運動的代表。不過,巴伐利亞州在德國中學基礎教育水準測試中獲勝的法寶是什麼,施耐德卻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如果進行一番仔細研究便不難看到,在德國,決定學生成功機率的主要是他們的社會家庭背景。兩者之間的關係比世界上其它任何工業國都更為明顯。這難道不是教育界的奇恥大辱?大家都知道,在測試中排名靠後的德國北部各州生活著更多外來移民子女和低收入的家庭,那裡缺乏經濟動力,青年人中失業率居高不下。

四年前,德國在第一次國際中學生基礎教育水準測試中成績相當糟糕,引起政界和公眾的震驚。之後,德國的中學有了不少變化,但無論是教學法還是教學目標都依然由學校當局和文化當局制定。德國教育體系不讓學校自己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而是對其進行監控和比較,可以說就像一團亂麻。

幾乎所有的聯邦州都依然對學生實行兩類劃分。成績好的進高級文理中學,成績不好的進普通中學。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生活目標和興趣愛好都沒有定型,卻就遭到了淘汰的命運。

無怪乎經合組織的教育問題專家施萊歇爾一再批評說,德國的教育體制讓人很少有改變境遇的機會。在第一次國際中學生基礎教育水準測驗中,巴伐利亞州是德國各州中學生成績受家庭背景影響最嚴重的州。在智商和能力相等的情況下,一個技術工人的孩子在巴伐利亞上高級文理中學的機會只有上層社會子女的六分之一。這一情況現在也沒有改變。

由16個州文化部,16個州政府制定的德國學校教育政策深深打上了競爭和等級制度的烙印,但卻看不到合作精神和統一的綱領。 在全球化時代中,社會家庭背景使一些青少年本來就處於不利的起跑地位,而德國的文化政策卻正是拿他們的命運在冒險。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