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Arbeitsmarkt Lohnentwicklung

2010年12月17日

德國人創有很多世界紀錄,但是有一項紀錄肯定不會讓德國的工薪階層感到興奮。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表明,過去十年裡德國排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薪水水準在下降,且下降幅度在工業國家中名列前茅。

德國的一家就業服務中心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雖然其它工業國家的實際薪水水準有所上升,但是全球經濟危機大大限制了薪水的漲幅。2006年和2007年,全世界平均薪水上漲了2.8%,而之後的經濟危機年份裡,漲幅只有1.5個百分點。

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全球經濟危機的後果主要是由工薪階層來承擔的,這也反應在失業人數上。與2007年相比,2009年全球範圍內失業人數增長了3000萬,達到了2億700萬。

增長的代價

主要工業國家在全球的競爭能力都有所下降,德國是帶領歐洲經濟景氣走出危機的火車頭。特別是德國的靈活的就業市場被有些人當成克服經濟危機的好榜樣。以德國的"短工時制"為例,企業在經濟危機時期不是將員工解聘,而是改成縮短工作時間。這樣,員工的薪水部分由勞動局支付,部分由企業支付。這些方法讓失業人數在危機時期也不至於攀升過快。國際勞工組織稱讚說,通過聰明的就業市場工具和勞資福利夥伴之間的良好對話,德國就業水準基本保持穩定,只是薪水水準略有下降。國際勞工組織還說,短工時制是一項良好投資,它防止了裁員,支持了國內市場需求。

靈活的就業市場也意味著,具有無限期就業合同和享有社會保障的就業人數在過去幾年裡,甚至在危機發生前,已經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所謂的"迷你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光靠薪水收入難以維持生計。另外,租賃工或者短期工的人數在上升。這些就業形式和微薄的薪水水準導致德國平均薪水水準在過去十年裡呈下降趨勢。雖然德國企業因此而變得更有競爭力,但是私人消費能力則沒有增加,薪水水準也沒有能與生產力發展水準齊頭並進。

收入差別在增大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在其它國家如韓國、美國和日本,薪水水準不再向生產力增長水準看齊,這導致了收入的再分配,即企業收入和財產收入在上升,而雇員的收入在下降。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呼籲,生產力的提高也應該帶來薪水增加;與此同時,應該採取緩解應對低薪水就業人數上升的趨勢。

國際勞工組織說,薪水結構也在出現變化,受經濟景氣強勁復甦的鼓舞,德國的工會也提出了更多的加薪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人們要求加薪3個百分點,德國電信工會和化工行業工會甚至提出了6個百分點的加薪要求。德國金屬工業工會也將在即將舉行的2012年初薪水談判中提出新大幅加薪要求。

作者:Insa Wrede 編譯:瀟陽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