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專家解讀中德關係

張丹紅2007年11月27日

中國對梅克爾會晤達賴的怒氣未平,德國國內又開始了對哪一種人權政策更為有效的爭論:是總理梅克爾具有媒體效應的大聲鼓噪,還是外長施泰因邁爾關起門來的悄聲細談?德中關係在梅克爾當政期間還有修復的希望嗎?本台記者張丹紅採訪了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教授。

中德關係的轉折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桑德施奈德教授,您預計到中國會這樣長時間、這樣程度地對德國表示憤怒嗎?

桑德施奈德:當然,但凡瞭解一點中國特別是西藏問題的敏感態度,瞭解一點中國政府對這類舉動的反應,那麼中國現在的表現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中國向德國明確表示,(梅克爾與達賴的會晤)是對中德雙邊關係的嚴重損害。

德國之聲:不久前,達賴喇嘛得到了美國國會的最高榮譽。布希還參加了頒獎儀式。中國也表示抗議,但很快就恢復了平靜。為什麼中國對德國這樣不滿?

桑德施奈德:中國對德國的期待不一樣。對布希,中國不能抱什麼期望。但德國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在德國總理梅克爾成功訪問中國之後。梅克爾在北京時可以說與中國領導人建立了一種信任關係。這種信任關係現在被破壞了。

德國之聲:我想中國政府不只是對梅克爾見達賴這一事件本身表示不滿,讓中國領導層特別感到氣憤的是梅克爾在北京期間沒有宣佈她將在回德國三個星期之後會晤達賴。

桑德施奈德:我指的正是這一點。在北京看來,梅克爾破壞了雙方之間的信任,就像施羅德也曾經傷害了與布希之間的信任關係一樣。讓中國如此重要的夥伴從外界媒體報導得知這個消息,是非常欠妥的做法。

德國之聲:那麼西方政府首腦是根本不應當會晤達賴喇嘛,還是關鍵在於方式、時間和地點?

桑德施奈德:不,我從一開始就說明了,德國總理必須有見達賴的自由,但他必須清楚,以總理身份會晤達賴,不可能是私人會晤,另外地點安排在總理府也使這樣的會晤在政治上升級。還有就是要瞭解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考慮到德中關係為梅克爾見達賴付出的代價,那麼當初實在是應當另做安排。我當然不是主張孤立達賴喇嘛,但如果真想幫助達賴喇嘛,促使中國改變其西藏政策,就應當與中國展開具有建設性的對話,這比一些具有象徵性的、產生轟動效益的舉動要有效得多。

德國之聲:使中國人感到迷惑的不只是梅克爾與達賴的會面,緊接著聯盟黨議會黨團出台亞洲戰略綱要,隨後梅克爾又訪問了印度。中國人認為這一切加在一起意味著德國對華政策的根本轉變。您同意中國的這一看法嗎?

桑德施奈德:我不同意。聯盟黨議會黨團制定亞洲戰略綱要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他們認為德國過去幾年對亞洲的關注過份集中於中國,並過於偏重經濟。而在亞洲這個遼闊的大陸上,還有其他重要的國家,也許是我們潛在的夥伴,特別是還有其他重要的題目。我們應當放寬在亞洲的視野,這是正確的,中國不應將此視為一個不利於中國的發展。相反,一個更具寬度的亞洲政策也將為德中關係奠定更理性的基礎。

德國之聲:尋找新的夥伴,並不意味著要得罪現有的夥伴。梅克爾總理在外交方面做得不夠技巧嗎?

桑德施奈德:在德國的外交政策專家當中,我是最直言不諱的。是的,會晤達賴是個外交失誤。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有德國內政方面的原因,這與德國政府的結構有關,與德國內政中活躍的政治家有關。梅克爾此舉給德中關係帶來如此大的震蕩,也可以說是她身邊顧問的失職。我舉一個例子,梅克爾將氣候變化作為她的一大主題,這是很明智的。但如果與中國這樣一個在氣候方面扮演主導角色的國家失去了對話的渠道,那你在氣候保護方面還怎麼有所作為呢?總而言之,與會晤達賴產生的象徵性效果相比較,其所造成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太高了。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德國經濟界現在擔心其利益受到損害,特別是在與法國的競爭中會處於劣勢,這樣的擔心是完全有道理的了?

桑德施奈德:當然。中國現在就表示法國是中國在西方最重要的盟友。這說明,儘管歐盟一再強調在對華政策上統一立場,但法國已在揀德國的便宜。

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教授圖片來源: DGAP/Eva Knoll

德國之聲:人權政策的代價可以有多高呢?

桑德施奈德:人權政策講的不是代價,而是可信度。這是我對德國政府的下一個批評點。如果你認為你在推行以價值觀為主導的外交政策時,能夠在所有方面、所有問題上堅持民主和人權的理念,那麼到最後,你的可信度會使你達到一定的目標。但如果你推行人權政策,但又不夠堅決徹底,那你就會喪失可信度。那麼你會給人權事業造成損害,而不會有助於人權事業。

德國之聲:您的意思是說,如果梅克爾會晤了達賴,那麼她在台灣問題上也應轉變態度?

桑德施奈德:對,這就是一個例子。已經有記者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問聯盟黨議會黨團的亞洲戰略綱要中在談到亞洲的民主體制時為什麼忽略了台灣。當然,我絕不主張對德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提出質疑,但如果你想擁有誠信,但同時出於政治策略的考慮對台灣這樣一個穩定的民主體制視而不見,那你的可信度馬上會出現偏移。

德國之聲:德國外長對梅克爾表示惱火。在10月份召開的社民黨黨代會上,外長施泰因邁爾批評梅克爾推行的是櫥窗外交。您贊同這樣的批評嗎?

桑德施奈德:我更願意稱之為象徵性外交,或是櫥窗外交,是的,我贊成施泰因邁爾的批評。梅克爾推行這一政策針對的是國內的公眾,針對她所在的政黨,針對黑森州的州長,她想得到國內公眾的喝彩。她可以推行這樣的政策,但她必須清楚這樣做給德國帶來的外交上的損失。我認為,為此付出的代價太高了,遠遠高於其產生的象徵性效應,而這樣的效益轉瞬即逝。

德國之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前不久說,如果德國還珍惜雙邊關係的話,就必須發出明確的訊號。他指的是什麼呢?

桑德施奈德:其中的一點這位發言人已經提到了。中國現在當然希望聽到德國在台灣問題上做出有利於中國大陸的明確表態。另外,中國當然希望德國在西藏問題上也有明確表示。因此,梅克爾現在處於一種騎虎難下的境地,她不能在這樣的問題上表態,否則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中國現在非常巧妙地利用德國國內在人權政策上的爭議,利用歐盟內部的不同利益,使德國政府尷尬不已。

德國之聲:梅克爾顯然也沒有妥協的打算。總理府前不久的態度是:我們的總理在會晤誰、在哪兒會晤的問題上,不接受外界的指教。這不是很感情用事嗎?

桑德施奈德:這完全是感情用事。我想,總理府完全低估了中國方面的反應,認為中國生一兩天氣就過去了。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想是錯誤的。所以,總理府現在的固執反應也是為了不丟面子。

德國之聲:您對中德雙方的決策人有什麼建議嗎?

桑德施奈德:我想,現在是需要雙方冷靜的時候了。德國國內的討論實際上等於在邀請中國人在雙邊關係的傷口上再撒把鹽。現在,雙方都應降降溫,之後坐下來想一想,下一步怎麼走。

德國之聲:您認為在梅克爾當政期間還有可能恢復雙方之間的信任關係嗎?

桑德施奈德: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想,德國總理很難修復她自己破壞了的與中國領導層之間的信任關係。也許這已經不可能了。果真如此,這也不是外交歷史上的第一次。施羅德和布希之間就是如此。兩位政府首腦之間失去了信任,給兩國的政治關係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還有一位外交部長。他在此問題上沒有受到什麼批評,因此他必須在這一時刻承擔起政治責任。

德國之聲:謝謝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