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對華經濟依賴持續加深 問題出在哪?

2023年4月7日

德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一直以來相當熱絡,但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政府開始思考:如何降低對單一國家,特別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然而,目前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仍然只增不減,到底問題出在哪?

大眾汽車在上海的工廠
大眾汽車在上海的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11月,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曾經表示,德國必須重新評估其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而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則於今年2月提到,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關係是一個「危險的發展」,並且指出「為了避免對中國產生更大依賴,我們必須盡快轉變思路,與擁有相同價值觀的夥伴國家實現更多的自由貿易」。

然而,從今年公佈的統計數據看來,德國經濟對於中國的依賴卻是越陷越深。最新數據是4月2日德國經濟研究所(IW)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其中提到:2022年德國企業對華投資高達115億歐元,是迄今為止的最高紀錄。該機構的外貿問題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認為,這樣的發展趨勢非常令人擔憂:「德國企業不應被紅地毯和美好的承諾所迷惑。」他也表示,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已經成為德國的當務之急,「如果統計數據不呈現好轉勢頭,那麼政府就應當採取行動」。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01:4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對華投資、貿易逆差數據皆創紀錄

由德國聯邦銀行公佈的德國直接對華投資歷史數據則顯示,儘管德對華投資金額在2020年第二季度受到疫情的影響降至12年來的低點,數字幾乎為零;但隨後又一路往上攀升,到2022年第二季達到單季34.6億歐元,這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紀錄。

今年1月,另一份由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 公佈的調查也顯示,德國與中國之間的外貿關係越發陷入不平衡狀態。一方面中國作為德國商品出口市場的重要性在不斷降低,但與此同時,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量卻在快速增長。該調查引用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指出,2022年是中國連續第7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國,不過當年中國在德國商品出口國的排行中,從第二位下滑至第四位。同期,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增長了近37%。從聯邦統計局的歷史資料也能發現,德國對中的貿易逆差自2020年起迅速擴大。

德國政府立場未明

在德國政府之內,綠黨的外交部長貝爾博克、經濟部長哈貝克以及自民黨的財政部長林德納都曾做出「應調整對華政策以擺脫依賴」的表態。不過,上述幾位部長的想法顯然與社民黨的德國總理肖爾茨仍有所分歧,因此,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將組成三黨聯盟政府至今在對中國的態度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除了德國政府內部對中國的態度仍然不夠明確之外,另一個讓德國難以降低對華依賴的問題點在於:很多德國企業並不願放棄中國業務。德國材料經濟、採購及物流聯合會前不久發布的一項報告稱:「目前,大多數德國企業都未將撤出中國市場提上議事日程。」報告指出,為現有中國業務尋找替代方案,是一件複雜而耗費財力的事情。

汽車產業無法割捨中國市場

目前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中,尤其以德國汽車製造商最不願意放棄其深耕已久的中國市場。汽車行業代表還曾對德國政府批評中國的舉動相當不滿,例如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就曾指責德國政府:與中國脫鉤「不僅在經濟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地緣戰略上也是錯誤的」。

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在近年來甚至可以說是有增無減,《明鏡周刊》4月6日的一篇報導以大眾汽車為例提到:該車企每年約40%的汽車是在中國銷售的,「因此大眾繼續與中國拉近關係的行為一點也不奇怪」。除了大眾之外,梅賽德斯-賓士和寶馬也都計劃為它們的中國工廠持續投資巨額資金。 《明鏡周刊》還提到,與此同時這些汽車製造商也越來越依賴來自當地合作夥伴的協助,「當涉及到軟體和自動駕駛時,是中國人而非德國人作為領導者」。

不過,也有公司作出了一些改變,例如德國能源企業西門子的總裁博樂仁(Roland Busch)去年就曾表示:正在讓西門子的供應鏈更加多樣化。他指出:「如此一來,萬一發生什麼事,如果頒布出口管制條例,那我們就有雙重渠道,可以保證我們的業務在其他國家運行。」但他同時也強調,僅減少在中國的業務並非多樣化的正確做法,而是要在保持中國業務的基礎上增加在其他國家的業務。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