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51-60人的發家路(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22日

每一個億萬富豪都是一本傳奇。我們這個第六系列下集裡,有急流勇退「一心向善」的主,有兩個啤酒大王,一個連鎖超市大王。說他們是「大王」,確實不過分。人說「巧取豪奪」,「豪奪」未必,巧取則是必然的。

兩個啤酒王國圖片來源: Bilderbox

第五十七名:漢斯-維爾納.海克托爾(退出商界立地成佛)

漢斯-維爾納.海克托爾(Hans-Werner Hector)一生中最轟動的時候,是他退出德國軟體業之最SAP公司的時候。這個SAP在德國新技術業內確實是無人可比,他的四名創始人全在德國最富者之列,包括他這個早已退出的人。2002年初,他的財產額為16億歐元,2003年初還有14.5億。

他在SAP奮鬥了20多年,直到1995年。他的退出有些奇怪。他先是早早地從董事會退居監事會,18個月後,1996年12月,他把監事會的職務也給辭了,退了個乾淨。

海克托爾與他的三個共同創建公司的夥伴-霍普(第32名)、普拉特納爾(第14名)和池拉(第40名)之間的關係顯然是處於粉碎狀態了。90年代初,海克托爾在美國成功地發展了SAP美國子公司的業務,但他卻無法說服他的創業兄弟們,把美國的成功經驗鋪開到世界其它角落裡去。

憤怒的海克托爾不僅一步步交出公司領導權,而且還取出他在SAP的股份,拋售到股票市場上去。那麼多的股票的拋售自然引起了市場的恐慌與混亂。SAP的股值受到了強大的壓力。他的三個夥伴後來對他說:「你要是多去打打高爾夫球,那就是你對公司最大的貢獻了。」

海克托爾則譴責當時擔任董事長的霍普自以為了不起,完全不能容忍批評意見,對監事會實行獨裁,以至無法按法律規定對公司事務進行控制。海克托爾還說,他完全是在遵守合同規定的前提下出售股票的。他不能理解,那些人為何這般激動。顯然是霍普擔心失去影響力。

1997年,海克托爾與SAP的關係徹底了結。海克托爾原擁有約15%SAP的原始股,在90年代中時總價值為16億歐元。他一步一步地把這些股票全部拋售了出去。

1995年,海克托爾就建立了一個基金會。此後,這位1940年出生的中年人就把全部精力獻給了以他和他的妻子的名義設立的這個基金會。

這個名為H.W. & J. Hector Stiftung的基金會設在魏恩海姆,一開始時的獎金是1億馬克。現在已經成為德國最大的基金會之一。該基金會用這筆投入的利息,每年資助醫學研究,尤其是對癌症和愛滋病的研究,以及藝術和文物保護。

此外,海克托爾成了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最大贊助人之一,他為該大學設立新專業和建新大樓出資。最近該大學就有一個大教堂以海克托爾命名。

今天,沒有子女的海克托爾夫婦在德國與美國間輪換著居住。他的日常工作是管理他們倆的基金會和他那筆巨額資產。

第五十八名:西蒙家庭(愛情造就的一代生啤國王)

西蒙(Simon)家庭是德國第三大啤酒公司、第一大生啤釀造者、第一大礦泉水生產商比特堡啤酒公司(Bitburger Brauerei)的股東。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當初並不是這個啤酒名牌的主人。1842年,老祖宗路德維希.貝爾特蘭德.西蒙娶了這個啤酒主人的女兒,並立即掌管了這個企業。從此,這個啤酒牌子歸了西蒙。一個美好的婚姻故事-至少對姓西蒙的人來說是如此。

1842年時,埃弗爾山區小城比特堡出產的比特堡啤酒還是一個小牌子。而現在它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如今的啤酒年產量是400萬個百升,公司擁有約1000名員工,年銷售額為3.6億歐元。尤其是,它是德國啤酒公司裡利潤方面的矯矯者。這個家族企業今天擁有30多名股東,當然都是自己人,其中股份佔得最多的是阿克瑟爾.西蒙。家庭的財產總額是14億歐元,去年不詳。

據啤酒行業專家的分析,比特堡啤酒的成功很大方面要歸功於這個公司 大手筆的廣告和贊助戰略。這家公司很早就投入了對體育的贊助。比如,從1927年紐倫堡賽車道投入使用以來,比特堡啤酒就在那裡免費供應,直至今天。

比特堡啤酒的一句廣告語也是個奇跡,「Bitte ein Bit」這句話從1937年在廣播廣告裡出現,至今一直延用,成了這個公司的標誌。這句話直譯是「請喝一口比特堡」,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但在德國人聽來,「Bit」在這短短的句子裡兩次出現,押上了句內韻,大概挺順耳吧。

比特堡公司的廣告費每年在2500萬歐元以上,高居德國啤酒業首位。幾乎在這個公司擔任了30年總經理的米歇爾.迪遲有句名言:「要敢於做一些事,但不要拿腦袋和脖子當賭注。」比特堡的投資策略總體上是成功的。

這家公司一下了購買了兩家波蘭啤酒廠。根據是:啤酒在波蘭的價格高於在德國。據公司領導層說,這個投資是成功的。但他們在義大利的投資卻失敗了:公司買下了當地一個礦泉水牌子,苦苦掙紮了兩年後,卻不得不放棄。因為義大利當地的一些名牌太強大了。

最大的成功還是發生在德國國內。1991年,公司買下東德圖林根州科斯特利茨黑啤廠。黑黃的結合,使這個黑啤成了德國頭號黑啤。當90年代強身健體在德國形成風氣時,公司買下了礦泉水名牌格羅斯坦礦泉(Gerolsteiner Brunnen),今天這個礦泉水牌子在德國領袖群倫。

公司和家族也有倒楣的時候。1985年,當時的美國雷根總統訪問比特堡這座城市的士兵墓地。雷根在當年黨衛軍官兵墓前的默哀引起了美國人對比特堡啤酒的強烈反感。好幾個美國連鎖超市把比特堡啤酒從貨架上撤下。美國對比特堡啤酒至關重要,年銷量達2萬個百升。

這個家族不熟悉的人似乎也無法在公司當班。1999年,公司終於有了個新總裁,名叫羅瑟。但他只幹了20個月,就不得不下台。結果再次把這個大家庭熟悉的迪遲換了上去。這個迪遲從70年代初開始就為西蒙家族當管家,看來也只有他能夠擺平這個擁有37個家庭成員的大家庭中複雜的利害關係。

第五十九名:阿爾貝特.克拉默爾(眾叛親離的啤酒家長)

阿爾貝特.克拉默爾(Albert Kramer)-又一個啤酒大亨,一個歷史悠久的啤酒大牌。事業上是成功的,然而家庭生活卻是那樣的不幸。

克拉默爾繼承與擁有的瓦爾斯坦啤酒公司(Warsteiner Brauerei)座落在小城瓦爾斯坦,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留下的記載是1753年。不光是歷史悠久,而且還一度是最大。直到去年,這家公司的老大地位才被克羅姆巴赫啤酒取而代之。

阿爾貝特.克拉默爾認識到,會釀啤酒的人多得是。於是,近幾十年來,他著力於把他的瓦爾斯坦培養成「女王級」的啤酒。光在品質上追求當然還是不夠的。德國啤酒有幾個品質差的呢?關鍵還是在廣告和贊助。

瓦爾斯坦公司在廣告方面的投資也是每年上千萬。廣告的標誌圖像多少年一貫:黑的底色,細瘦的玻璃杯,配上一把號角。

也許啤酒業就有這個玩弄文字游戲的「惡習」。跟比特堡一樣,瓦爾斯坦啤酒的廣告語同樣家喻戶曉,經久不衰。「das einzig Wahre」這句話同樣難以翻譯。它同樣取的是牌名的第一個音節(Wahr約等於War),也許應該直譯成「唯一真貨」。跟比特堡一樣,這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任何沒有文化的人也可以聽明白,記得住。而記得住,大概就是德國啤酒廣告的要害吧。今天,90%的德國人知道「唯一真貨」這句廣告語。

1994年是德國啤酒業,也是瓦爾斯坦輝煌的一年。這一年瓦氏啤酒售出620萬個百升,使之走上全德國啤酒的最高寶座。然而,啤酒業經常是起伏的。1998年,銷售量下跌了6.2%,跌至520萬個百升,比全德國的平均水準多跌了3個百分點。2001年,企業的整頓見效,銷售量達670萬百升,營業額達5.86億歐元。

今年59歲、酷愛乘坐熱氣球鳥瞰世界的阿爾貝特在事業上沒有辜負先人。今年年初他的財產額為13億歐元。比去年年初減少了1億。不過,這1億恐怕跟他的家庭生活有關,而他的家庭生活實在是很不順暢。

3年前,他的女兒瑪麗-克里斯蒂娜背叛了家庭,也離開了公司。她把她擁有的公司股份還給了父親,放棄了襄理的職務,前往巴黎,跟來自阿爾及利亞的一名音樂家過她的平民生活去了。

阿爾貝特的妻子安娜瑪麗(58歲)也走人了,搬出了他們共同的別墅。儘管他們倆還沒有離婚,但分居的代價也是相當昂貴的:僅前年付給安娜瑪麗的「克拉默爾投資公司」的金額就高達1000多萬歐元。

同時,爸爸阿爾貝特花錢買下了另外三個女兒的繼承權。瑪麗-克利絲蒂娜、約瑟芬娜和愛娃-卡塔琳娜分別獲得了1000多萬歐元。

從此,他就當他孤獨的國王嗎?他曾經對圖片報說過:「我的女兒中將會有一個接管這家企業。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不讓公司落到外國人手裡。」至於是哪個女兒,他不想透露。透露的只有一點:這個女兒還需要4年時間來為接受新任務做準備。

第六十名:施萊克家庭(摳門的「魔鬼」也發財)

發財靠什麼?正確的答案照理說應該是:開拓。而這家人的答案卻是:摳門。施萊克(Schlecker)也是他們的連鎖雜貨超市的名字,德國各地到處都有,而且越來越多。但卻不像阿爾迪等超市那樣門庭若市,經常是門可羅雀。這種店的店主也能發財嗎?還就是這樣:2003年初這家人擁有的財產達13億歐元。去年不詳。

以人民的名義,約5年前,斯圖加特地方法院判處施萊剋夫婦10個月徒刑,監外執行,罰款100萬歐元。法官們認定,這夫婦倆至1995年一直欺騙他們的家庭超市的廣大雇員,實付薪水低於應付。

工會也一直把施萊克集團視為惡魔。直到前年verdi工會逼迫施萊剋夫婦簽署了一個全德國有效的薪水率認可協議,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安東.施萊克爾今年58歲。他出生在德國南部巴符州斯圖加特以南那一大片以「人人儉省」著稱的施瓦本地區。1965年,年僅21歲,他便接管了他父親的肉品店,成了「共和國最年輕的屠宰師」。同年,他就艾賓根城的邊上開出了他的第一家自選商場。

1975年,安東邁出了他生意途中的關鍵一步。那時正值雜貨價格下跌,他開出了一個以銷售洗滌劑、各種刷子、各種化學粉品、香水等的新式商場。兩年後,他已經擁有100多家這樣的商店。

施萊克們的擴張政策很簡單,很特別,但也很有效。哪個城市不那麼繁榮的街區如果有一家小店關門倒閉,施萊克的人就到了那裡。他們經過談判,以超低價租下店面,不要求高銷售額,而只求以最低的成本來經營。

這種最低成本經營法有時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步。為了節省開支,有些分店很長時間裡只用一名雇員。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許多分店雷根本不安裝電話。因為施萊克們認為,電話放在那裡只能被雇員們用來打私人電話。但是後來小偷們也知道了,施萊克超市裡沒有電話,偷了搶了也沒法打電話報警。結果,施萊克超市挨搶一時成了時興的事。

施萊克們對雇員的控制也到了令人難以忍受有地步。為了減少雇員們偷竊店裡的商品,公司命令地區負責人和商店經理不定期地對雇員搜身,搜包,還要檢查店裡的現金,檢查私人用車的情況是否如實。店裡安裝的攝影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雇員的。

你說他們特別也好,吝嗇也好,惡毒也好,但他們成功了。施萊克超市今天是德國雜貨超市的老大,排在歐洲最大的25家商業集團之列,在德國擁有8000多個分店,3萬5千名員工,2001年營業額達35億歐元。

他們現在在電子商務領域也成功了。去年六月,他們才以低價新汽車勾引顧客,打開電子商務的大門。現在已經宣稱十分的成功,說是2003年就可以收支持平。

他們的另一個成功是生育了叫拉爾斯和麥克的兩個孩子。這兩位幾年前就開始為家族企業的上網籌劃與開拓了。爸爸安東的最大興趣據說是開跑車。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