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61-70人的發家路(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25日

在這個第7系列上半部分,在德國生活的人最熟悉的大概是鞋王戴希曼了。其實,哪個人又是沒有份量的?-水泥大王,軍火世家,出版界的灰姑娘,新興的藥王。確實,都可以稱之為王,無論他們的發家路是短是長。

1930在艾森建立第一家小鞋鋪的亨利希.戴希曼

第六十一名:施萊歇爾兄弟(苦受政府「折磨」的水泥沙皇)

施萊歇爾兄弟艾伯爾哈德.施萊歇爾(Eberhard Schleicher)和埃杜阿德.施萊歇爾(Eduard Schleicher)是德國水泥界的風雲人物。尤其是艾伯爾哈德,更被人們稱為德國的「水泥沙皇」。

艾伯爾哈德.施萊歇爾出生於1926年。他於1953年入股於當時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水泥企業施萬克水泥公司。這家1847年在德國南部烏爾姆建立的水泥企業從此成了一個兩合公司。後來,這家公司又成了海德堡水泥公司的股東。建立於1873年的海德堡水泥公司規模更大,今天擁有36000名職工,銷售額達66億歐元(2001年)。而這個艾伯爾哈德坐在暗處,一手操縱德國最大的水泥企業中的兩個。還有,戴克爾霍夫公司的很多股份也掌握在兄弟倆手裡。

直至上世紀60年代末,海德堡水泥公司只在德國南部活動。70年代開始,這家公司才走向世界。在歐洲水泥業裡,大企業聯合操縱市場的現象十分嚴重。而這在歐洲是禁止的。專事反壟斷的德國卡特爾局和歐盟(當時是歐共體)有關機構對此可謂高度關注。1989年,海德堡水泥公司就因與其它公司商定市場配額而被罰款1.12億馬克。這是至當時為止對德國企業最大的卡特爾罰款。

2002年,德國官方再次對德國30家水泥企業進行了調查。德國反壟斷部門非常氣憤的是,儘管建築業出現了多次危機,從90年代初的繁榮期至1995年,水泥價格始終沒有出現波動。也就是說,完全被水泥大企業控制死了。

歐盟的調查者們從海德堡水泥公司一位前董事會成員那兒找到一張重要的紙條,這位前董手寫規定了水泥銷售的明確分配數額。

調查者們還在前海德堡水泥公司總裁的辦公室裡找到法國建材集團拉法格的一封來信。法國這個集團在信裡向海德堡水泥公司保證,互不侵犯領土。也就是說,海德堡水泥不進入法國市場,而拉法格不打入德國南部。

歐盟和德國的調查者們認為,德國水泥市場的操縱中心就是海德堡水泥和施萬克水泥公司,這裡有一套「天衣無縫的」訊息交換系統。海德堡水泥公司有一名董事專門負責他們所分配的「配額」的執行情況。如果發現哪家水泥廠銷售過多,馬上就把一個客戶從那裡撤掉。這些通知都是通過電話進行的。歐盟官員指出,由於這樣的操縱,水泥市場上的任何價格競爭都無法存在了。1994年,歐洲法院也對海德堡水泥公司處以高額罰款。

施萊歇爾的水泥廠在環保方面很成問題。他的水泥廠裡有兩家把舊輪胎、塑料垃圾和剩餘油漆用作替代燃料,為了省錢。有關政府部門對此也展開了調查。

巴符州州長托伊弗爾(基民盟籍)對這件事插了手,施萊歇爾的企業由此而得到了綠燈,而對此事耿耿於懷糾纏不休的政府官員被撤換了。引起人們懷疑的是,正是在放寬了對燃料問題的環保規定的這一年,施萊歇爾的公司給基民盟捐了款。

去年,施萊歇爾們的日子很不好過。罰款的利劍再次高懸在頭頂。無可奈何而放寬,從而出現的水泥價格大戰給企業的利潤帶來了重大損失。去年11月,義大利Buzzi-Unicem集團買下了戴克爾霍夫公司68%的股份。施萊歇爾們面對是否出售他們還掌握著的該公司12%股份,進退兩難。種種難受,導致的結果也是明確的,2003年初,兄弟倆的財產還有13億歐元,比上年劇減了6億。

第六十二名:海因茨-霍爾斯特. 戴希曼(被視為菩薩的一代鞋王)

在德國,到處都可以看到「戴希曼」鞋店。人人知道,這是鞋業中的阿爾迪,以價格低廉為特長。也許,今天就是窮人店的天下。最富的人,賣的商品往往是面向窮人的。海因茨-霍爾斯特.戴希曼(Heinz-Horst Deichmann)是這個窮人鞋店的家長,但他同樣是最富的人之一:去年年初,他的財產額為13億歐元,今年初為12億。

1913年,海因茨-霍爾斯特的爸爸亨裡希開出了一家鞋鋪。從而為他兒子的生命埋下了第二塊基石。那第一塊基石就是基督教的虔誠信仰。

1926年9月,海因茨-霍爾斯特出生於魯爾區的艾森市。1938年,出於基督教信仰,年僅12歲的鞋匠之子就開始了他的慈善事業,他趁著夜色,爬上家裡房頂平台,給猶太鄰居們提供吃食。

1945年5月,他從前線回到艾森,接管了父母的鞋鋪。接下來,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醫學大考,當上了骨科醫生。但他對人們穿在全身最下部的那一對東西仍然是興趣盎然。1949年和1951年,他們家在杜塞道夫开出了他們的頭兩家鞋零售店。1956年,他完全接管了原來由眾多遺產繼承者共同管理的企業。從這時開始,他放棄了醫生的職業,全力投入企業的建設。

對鞋的熱愛,生意上的精明,點子的正確(不搞名牌,面向大眾),使戴希曼鞋店一步步走向輝煌。1964年,企業建立50周年之際,共有16家戴希曼鞋店存在;1973年,企業買下了瑞士鞋連鎖店多森巴赫,1984年買下了美國的萊克魯姆,隨後是:荷蘭的范哈倫(1985)和羅蘭(1988),瑞士的奧克斯納爾(1992)。1997年在波蘭開出了第一家分店,2001年在比利時,英國和匈牙利先後開店。

今天,亨利希-戴希曼鞋業有限公司與夥伴兩合公司擁有2000家分店,年銷售8500萬雙鞋,營業額高達23億歐元。今日的戴希曼是歐洲鞋零售業的絕對國王。

海因茨-霍爾斯特. 戴希曼不僅關心他的鞋,他也是個慈悲為懷的善人。在非洲,尤其在印度,他幫助著成千上萬的窮人。他在印度建立了學校和醫院,其中包括一個培訓中心。他資助了印度安德拉普拉德施邦8萬窮人。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負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家行為」。

海因茨-霍爾斯特的一生幾乎是無可挑剔的。他跟一個女人的婚姻至今已經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個婚姻帶給他四個孩子。他非常重視企業職工的待遇,企業建有企業養老金系統,有一筆專門的資金用於資助困難職工,並提供免費的健康周,即免費讓雇員到瑞士去療養。雇員們愛他,這也是理所當然的。2000年,他榮獲了德國大聯邦功勳十字。

海因茨-霍爾斯特今年76歲。現在這家大企業由他和他39歲的兒子亨利希共同領導著。

第六十三名:迪爾兄弟和他們家的老頭(他們的顧客是聯邦國防軍和北約)

迪爾(Diehl)家庭是德國一個有爭議的富豪家庭。這倒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是軍火生產者,他們的顧客是北約和聯邦國防軍。但即使在這方面,這個油水大大的行業風險也是夠多的,他們的業務量要取決於德國和西方其它國家的軍費預算,也牽涉到對哪些國家可以出口。他們與政界的關係可謂至關重要。

現在,當家的是三兄弟維爾納爾(56歲),托馬斯(51歲)和彼得(53歲)。三兄弟的財產額2003年初是12億歐元,2002年不詳。他們得益於他們家的老頭及其1998年出於遺產稅的原因而建立的基金會。他們的老爸卡爾.迪爾今年已經95歲。

1902年,卡爾的老爸建立了紐倫堡的這家企業。但它卻是在卡爾的努力下真正發展起來的。卡爾的老爸的企業主要業務是壓制金屬件,是卡爾轉向了軍工,並把它發展成了德國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也是北約和聯邦國防軍最大的供貨商之一,現擁有11000名員工,年營業額達15億歐元。這個現在叫迪爾基金會的企業生產的都是最先進的武器軍備,包括導向導彈,智慧型槍械。

1997年,紐倫堡市作出決定,給予卡爾.迪爾名譽市民稱號。這件事在當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從來以口尖舌利著稱的「時代」周報報導的標題就叫:「開著坦克走向名譽公民」。

後來傳出消息,說迪爾的企業當年作為希特勒德國的武器生產者,在企業裡用了許多集中營囚犯無償勞動,人們憤怒了。「日報」的報導標題叫:「紐倫堡崇拜靠集中營發財的人」。紐倫堡市議會中的綠黨黨團後來甚至提出撤銷迪爾的名譽公民稱號的申請。這在德國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只是這個申請現在已經被議會裡佔多數的執政者們否決了。

卡爾對此作出的反應是:「作為當時被列為對戰爭具有重要性的企業之主,我當時面臨的選擇是,聽從納粹政權下達的命令,或者以生命危險為代價,予以拒絕。我選擇了前者。」

然而,卡爾不能再對此淡然處之了。在此之前,他的說法是,對集中營的事,應該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家承擔責任,因為是「國家撥給的勞動力」。但此時,他建立了一筆基金,給當時在他的軍工廠干過活的180名猶太婦女各匯去了1萬至1萬5千馬克。

現在,由兒子托馬斯等人掌權的企業也學乖了。這家企業加入了為補償前強勞者而建立的「德國經濟基金會聯盟」。而德國其它許多企業至今仍拒絕參加。

但掌權的托馬斯並不因為父親的悔過而在企業業務方面有所退縮。當紅綠政府在德國向土耳其出口一批武器的方面猶豫時,他威脅要起訴施羅德政府,理由是:「由於國防技術裝備的國內市場太小,出口市場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在將來也是不可放棄的。」

2001年夏,迪爾公司終於獲得了批文。但土耳其的將軍們卻早已等得不耐煩了。他們已經另請高明。也許為了表達歉意,財政部長艾歇爾作出了一個獨特的決定。在紐倫堡財政局一名執著的女官員與迪爾公司的衝突中,聯邦財政局作出了有利於迪爾公司的決定。但迪爾公司還不肯在嘴上吃虧。公司發言人說,新聞界的說法缺乏任何根據。

第六十四名:弗莉德.施普林格爾(出版界的灰姑娘)

當出版商不容易,當出版商的遺孀更不容易。但她當得很好。從帶孩子的小保姆到媒體大豪的夫人,似乎是幸運。但18年的遺孀生涯,到手的股份卻越來越大,那就不僅是幸運二字所可以解釋的了。

弗莉德.施普林格爾(Friede Springer)現年61歲。她出生在弗爾島。年輕時到柏林求生存,主要是靠給有錢人家帶孩子,做小保姆。她的一個主人叫阿克瑟爾.施普林格爾。此人當時女友眾多,享有花花公子的「美名」。於是,小保姆就成了女友。1966年,當施普林格出版社在柏林牆包圍下的西柏林建立時,她可以說是第一次在公眾場合露面。是作為老闆的女友。

經過多年女友生涯的「考驗」,直到1978年,他們倆才結了婚。沒過上幾年法律認可的日子,1985年,阿克瑟爾就去世了。那時,阿克瑟爾留給全家人的遺產只是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而弗莉德所得只不過是股份的百分之幾。在阿克瑟爾逝世前不久,她剛剛參與出版社的業務。

今天,這個施普林格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出版社,它是德國媒體界的一個寵然大物,在出版界更是高居國王的地位。它轄有電視台Pro 7, Sat 1等,好多廣播電台如北威廣播台,巴伐利亞天線,漢堡廣播台,幾乎數不盡的報紙雜誌,其中包括德國銷量第一的平民報紙圖片報,德國最有影響的跨地區大報之一的世界報,還有許多地方性報紙,雜誌涉及幾乎所有領域,有電視廣播節目類的,體育類的,婦女類的,電腦類的,各專業類的,還有許多網站。

今天,這位當年的灰姑娘,只得到百分之幾公司股份的遺孀,不但沒有在文化低、起點低的羞辱中沉淪,反而擁有了施普林格這個媒體大物55%強的股份。

弗莉德.施普林格女士書面告訴全體員工,不要叫她「出版家」,而要叫「主要股東」。她認為,出版家只能是她的逝去的丈夫阿克瑟爾。阿克瑟爾自己寫評論,攻擊聯邦總理,創建報紙和刊物,以他的媒體統治著共和國。而弗莉德只想管理與擴大阿克瑟爾留下的遺產。

對輿論界,她微笑著保持距離。她對政治感興趣,但從不發表議論。她也前往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但不露面,不提問題。她跟部長們和企業巨頭們也談話,但總是在大廳的角落裡,吃飯時,或音樂會後。施普林格出版社股東大會是她唯一成為中心的場合,但作為監事會副主席,她不必發言。

她總是輕輕地微笑著,小股東們枯燥的,或激烈的講話,荒唐的問題,她統統微笑著傾聽。去年9月,在媒體大王基爾希召集的特別股東大會,有一個小股東絕望地問道:「施普林格女士,您為什麼對這種人還這麼友好?」雷沃.基爾希笑了起來,兩手一個勁地擦著,但她仍然微笑著。

競爭對手們要吃掉施普林格出版社,債主們要打碎它,其他家庭成員要佔有更多的股份。在這一個個的漩渦裡,她微笑著。她一步一步地把其他家庭成員、其他股東排除出股東行列,依靠銀行的幫助,她抵抗著外人收購出版社的努力。直到2002年,在基爾希集團的危機中,她終於成功地把不受歡迎的大股東基爾希排除了出去。這一點,連她的丈夫也做不到。

收購那麼多的股份,她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她自然不會透露。集團的紅利被她用來支付銀行的本錢與利息。使她丈夫格外揚名露臉的房子、宮殿和花園,被她紛紛賣掉。她過著富人的生活,但從來不過份。她的心屬於柏林和波茨坦,她至今一直居住著的地方。

她不干預集團的業務。但她尋找一些合適的人,由他們來物色各方面的總編。她把原世界報總編多普夫納爾提拔到集團總裁的位置。今天,集團許多重要的崗位上坐著年輕的記者和管理人。他們都是保守的,但他們的保守已與阿克瑟爾那時完全不同。她通過人事政策給予集團內部以充分的諧調,以至外界常說這個出版集團「任人唯親」。

有一次,經理雜誌發表了一張照片,集團總裁多普夫納爾和妻子孩子在海濱,而弗莉德端著躺著多普夫納爾孫子的小籃子。照片的發表令他們倆大怒。多普夫納爾花錢買下了照片的版權,以避免擴散。多普夫納爾在弗莉德的心目中是死去的丈夫的化身,至少媒體經濟是這樣說的。

第六十五名:施特容曼兄弟(恐龍已經滅絕,蒼蠅還在飛)

德國是個已經充分發展的國家,到了平靜無波的境界。如果說還有個別行業有機會「暴發」,恐怕藥業就是其中之一。

安德雷阿斯.施特容曼(Andreas Struengmann)和托馬斯.施特容曼(Thomas Struengmann)是雙胞胎兄弟,今年53歲。1986年,年方30,他們建立了赫克薩爾公司(Hexal)公司,如今這家藥業公司已經是世界級的大企業。兄弟倆的財產今年年初為12億歐元,去年不詳。

藥業是巨頭們的天下,然而托馬斯說了一句豪言壯語:「恐龍已經滅絕,而蒼蠅到今天還在飛。」就是懷著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兄弟倆精力充沛,鬥志旺盛,終於熬到了今天的規模。今天,他們年銷售額達9.4億歐元,已升至德國藥界第八位。這個當初的有限公司已於1995年變為股份公司(不上市),現在在全世界擁有5000名員工,其中約2200名在德國,主要在慕尼黑附近霍爾茨基爾辛總部所在地和東部馬格德堡。2002年,歐洲企業家協會(Growthplus)和美國著名的企業咨詢公司波士頓咨詢公司還在歐洲增長區的中小企業排名中把赫克薩爾公司排在第27位。

沒有資金,卻要在藥業幹一番事業。兄弟倆靠的是什麼呢?他們是看準了藥業的一個「空缺」:所謂的「Generika」。這個Generika是業內的術語,指的是那些專利期已過的藥品藥劑專利。在成熟而保守的德國,這麼一個行業不會是沒有爭議的。但他們不管別人是怎麼看的,就是以此為專業,並成了其中的大家-今天,赫克薩爾公司是德國Generika藥業的老二。這個行業在此期間也正了名,德國甚至專門建立了Generika的行業協會。

托馬斯最近對記者說:「我們不搞基礎研究。現在全世界也許頂多還有10家或者20家公司在搞(基礎研究)。」但他們兄弟倆的公司也並不是純粹的「拿來主義」,即使拿來的東西也需要研究一番。他們自稱現在已經在研製2008年、2009年的藥品,主要研究領域是緩作用藥劑、透皮治療系統、骨科移植材料和生物技術。

托馬斯說:「我們照日本人的方法做:先仿造,在仿造中學習,改進仿造的東西,從改進的東西中發展出新產品。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我們非常有信心。」據他說,赫克薩爾公司今天每年支出的科研費用高達1.3億歐元,佔集團銷售額的15%。

赫克薩爾集團非常重視國際化。近年來在德國東部馬格德堡建成的藥廠是東德最先進的。現在正在巴西建廠,明年投產。還在土耳其建立一個規模非常大的實驗化驗中心。他們的觸角也伸進了中國,子公司設在天津,叫Tianjin Hexal Co. Ltd.。

最近,兄弟倆又玩了一個大手筆。他們買下了美國製藥公司默沙東(MSD)的一種降膽固醇藥劑Simvastatin,改名為Simvahexal。這個藥現在已經由他們推上市場,離專利到期還有7個月。托馬斯說,這是一筆雙贏的買賣。專利到期後,會有好幾個藥廠報價。而他們在到期之前買下,先行推出,贏得了時間。用他的話說,這叫「先飛的鳥才抓得住蟲」。而默沙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藥品市場確實是個不倒的市場。托馬斯公然說,「民眾為他們的健康付錢絕對是願意的。」僅還原酶抵製藥類的市場,估計就將在短期內翻個二至三倍。

兄弟倆的精明還表現在他們對待企業職工的「友善」上。歐洲組織「大工作場」最近經對各企業職工民心的調查,把赫克薩爾公司排在德國最佳企業表的第7個位置上。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