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築機械業感受中國冷卻
2004年11月18日在超級都市上海的南部,一批塔吊在半成品大樓骨架旁轉動著胳膊。這個1700萬人口的城市仍然在不停地成長。在經濟奇跡之鄉中國,大都市都在一個勁地長高,長胖。然而,伴隨著的是許多缺口和裂縫:能源不足,供電不足,交通和運輸系統跟不上。這都是所謂「過熱」的典型現象。
中國從今年春天開始踩了急煞車。銀行的貸款發放量急劇下降。今年中國還將有9%的經濟增長量,但估計明年將降至8%。
對經濟的冷卻,一般還感覺不到那麼多。然而建築市場的感覺特別敏感一些。據中國國內有關報導,北京住房市場上的價格指數近來已經下降了10%左右。也許上海是唯一的例外。德國建築和建材機械廠家在這方面的感覺更直接。這些在中國市場上大力出擊到處紮根的企業稱,今年上半年對中國的出口急劇減少。
目前正在上海舉辦的建築機械展bauma China 2004(11月19日結束)是慕尼黑同名博覽會的衍生物。慕尼黑的 bauma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和建材博覽會。上海這個年輕的「子展」發展很快,今年有740個企業參展。
然而,本屆展會上傳出的消息卻不太妙:各種來源的建築機械已經在中國門口和市場上大量囤積,因為在中國國家的干預下,需要量一下子斷了檔。 據展會方面說,甚至那些「神聖的項目」-比如圍繞著北京2008奧運的項目,國家也踩了閘。
中國的官員們對這個題目並不避諱。主管工業博覽會的陳則嚴(音)說:「中國建築機械業的銷售量增長從今年年初的60%降到了現在的10%。」但他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因為增長量一度太大了。」他還說,明年爭取達到的增長額是15%,他認為這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然而德國企業對這個趨勢的看法則比較謹慎。德國機械協會建築與建材專業分會主席克里斯多夫.凱曼表示,中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冷卻是必要的,但是,「應該避免過激的變化。」
這個行業裡一些紮根中國的企業代表對當前需求量的低迷並不擔心,因為他們在一些較好的出口市場上得到了相應的平衡。施溫施台特集團負責銷售的總經理果爾利希把中國看成挑戰,他振奮地說:「在中國求生存是一件強壯肌肉的事。」
果爾利希不擔心市場競爭方面的考驗,然而他卻有著其它的擔心,尤其是法律基礎不穩,當官的權威決定一切,法律在各地均削足適履,變法適權。他所在的這個在水泥機械方面領先於世界的企業集團在過去十年裡已經為此付出了許多的學費。還有個大問題就是中國非法仿造外國機械產品。他的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來與此作鬥爭。
然而,果爾利希先生說:「儘管存在這些問題,但立足在這裡是值得的。這裡始終彌漫著掘金潮氣氛。」
(平心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