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急診室的「中國天使」
2016年6月9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醫生是德國目前急缺的行業之一。對東北姑娘馬迎來說,這或許是她在德國實現白衣天使夢的最好契機。
接受採訪時,馬迎甚至沒來得及換下手術服。原因是,要搶救一位心梗病人。"手術十分複雜,還好我成功了",說這話時馬迎顯得十分平靜。搶救病人是她每天的工作。她笑著說,"做手術就和吃飯一樣,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馬迎工作的醫院在德國魯爾區的馬爾市(Marl),當地擁有85000居民,與家鄉沈陽相比,這裡的規模只能算是個"小村"。但馬迎表示,當地人對外國醫生並不陌生,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起碼從病人的言語和眼光中,她沒有感到異樣。
德國醫院外國醫生比本地醫生多並不罕見。僅她所在的心內科10名醫生中就有3到4個是外國醫生。醫院並沒把馬迎當作外國醫生,每天的工作和其他德國醫生一樣:例會、查房、問診、急救、手術。
"在這裡我感受到'尊重'"
採訪中當被問及德國的醫患關係時,馬迎最大的感觸是:"尊重和信任"。她說,"德國病人的要求其實很簡單,醫生把病情和治療方法敘述清楚,患者會完全遵從醫生的指示。反倒是在個別中國患者那裡,體會不到'尊重'二字。"
其中馬迎講了一個北京人在德國就診的事例。她說,"當時醫院來了一位來自中國的女病人。當時還挺高興,因為都是中國人。這位患者的心梗病情已經十分危急了,但她在接受診治後,明顯表示出對我的不信任,質疑德國的治療方法。"
類似這樣的中國病患馬迎遇到的不只一個。她認為,這和中國目前的大環境有關。談到中國醫患矛盾日益增加的原因時,她說,"一部分是醫療體系、保險制度的不完善,另外一個原因是整體的社會問題。從一些媒體的失實報導、到輿論,造成了今天醫患關係的變質。"
來德國17個年頭,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的馬迎於1999年前往德國基爾醫科大學繼續深造,從事人類醫學研究。6年後,馬迎考取了德國醫生行醫執照。她說,"學習中遇到的最大苦難是將醫學用語翻譯成德語。然後還要講給患者,讓他們理解。"
提到自己的德語,馬迎顯得有些驕傲,她笑著說,"別看來德國才學的德語,但我的水準不比科室裡其他外國醫生的差。"
"救命的8分鐘"
除了當好一名醫生,生活中她還是一個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她的丈夫也是一名華人醫生,和她在同一醫院,但兩人幾乎碰不到面。原因很簡單:醫生高強度的工作和不規律的作息,讓他們變得十分忙碌。
儘管如此,兩人還是希望孩子將來也學醫。這也是許多華人父母的普遍想法。據德國《焦點》雜誌報導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德國三大最賺錢職業,醫生排首位,其次是IT業和工程師。
除了高薪、穩定,德國大學醫學院培養出的"全面人才"也是馬迎在德國學醫的感觸。她說,"在中國很難找到'全能型'醫生,比如像一個急救醫生(他既能夠熟練的掌握呼吸機,搶救病人,還能夠插管治療。在中國插管步驟只有麻醉科大夫才能做)。"
另外,在中國絕對達不到德國8分鐘急救的送醫標準。在德國,如果急救車在8分鐘內送不到,直升飛機也會載著病人到達就近醫院。馬迎說,"當然德國地方小。不過,我們還是要看到德國的急救系統,無論從醫生技能到接治病患的速度的確是十分完善,而且德國院外急救的成活率應該說很高。"
"謙虛、勤奮,有專業追求"是導師--德國馬爾馬裡安醫院(Marien-Hospital)內科教授馬丁‧施畢克博士(Martin Spiecker)對馬迎的評價。
馬迎說,在德國十餘個苦學的年頭裡,唯一的信念是"積極面對人生,知足常樂。"這也是她想告訴給其他"中國天使"的話。
採訪對象:德國心內科協會會員、德國急救醫生、中國心血管雜誌海外編輯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