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成移民國家,50年前開始

德國之聲 索裡希2005年12月20日

50年前的今天,德國和義大利政府在羅馬簽訂了第一份招募外籍勞工的協議。當時,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聯邦德國嚴重缺乏勞動力。繼義大利之後,德國又與多個國家簽訂了此類協定。這一變化長久地改變了德國的社會。

第一百萬名外籍勞工Armando Rodrigues 得到了一輛輕騎摩托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許多客籍工人不但在德國定居下來,還把家人也接來團聚,在這裡落地生根。目前德國生活的900萬外國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客籍工人和他們的後代。德國也由此變成了一個移民國家,並面臨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1955年西德開始招募外籍工人的時候,戰爭和納粹統治剛剛結束10年,德國處在分裂狀態。在美國的扶持下,西德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騰飛。失業問題根本不存在,相反,國內的勞動力還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在採礦,製造業和農業部門。因此,人們決定從外國引進勞動力,第一個步驟就是與義大利簽定政府協議。1955年12月20日,簽字儀式在羅馬隆重舉行。

50年前德意兩國經濟部長簽署勞工協議圖片來源: dpa

然而僅靠從義大利一國招工還無法填補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德國繼而又與其他國家簽訂了引進勞工的協議。1960年與希臘和西班牙,後來又分別與土耳其,突尼斯,摩洛哥,葡萄牙和前南斯拉夫。這一舉動揭開了向德國大規模工作移民的序幕。1964年,科隆火車站就迎來了第100萬個外籍工人,人們還為此特別舉行了歡迎儀式,有樂隊伴奏,公司代表前往迎接,並向這位剛踏上德國土地的客人贈送了一輛輕騎摩托車作為禮物,象徵性地表達了德國人對外籍工人的感謝,感謝他們對德國經濟奇跡做出的貢獻。

50年後的今天,人們也不應該忘記這一點。昔日的客籍工人,許多從事的都是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對德國戰後經濟的起飛的確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儘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一直受到應有的尊重。

但50年後的今天,由當年的移民潮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無法迴避的挑戰。許多外籍工人沒有像最初設想的那樣,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回故鄉,而是長久地留在了德國。這裡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和前途,另一方面,他們的僱主也希望繼續用熟練的工人。許多土耳其工人把家人接來團聚,他們的兒孫在德國長大,今天德國生活著200多萬土耳其人,成為人數最多的外籍族群。

只要看一看德國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土耳其烤肉和義大利餐館,就不難發現外國人已影響和豐富了德國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他們不再是客人,而早已是德國社會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程度亟待提高。尤其是土耳其裔往往聚居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封閉社區,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也面臨艱難的融入社會問題。許多土耳其孩子由於生活環境和語言水準的限制,在受教育方面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同時,由於德國經濟不景氣,勞動市場萎縮了,企業對雇員的要求卻提高了,移民子女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因此應該採取行動的不僅是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還有德國的政治家們。如果在中期內不能有效改善移民家庭青少年的社會境域和前景,就有發生嚴重社會衝突的危險。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