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擬取消男同性戀捐血禁令

2013年6月30日

在德國,男同性戀者不被允許捐血。長期以來,該規定遭到男同性戀組織的批評。如今德國醫學協會提出修改這個規定的建議。

Eine Medizinstudentin nimmt am Donnerstag (19.11.2009) vor dem Haupteingang der Universitätsklinik in Mainz einem Kommilitonen Blut ab. Die Studentenproteste in Rheinland-Pfalz sind am auch Donnerstag fortgesetzt worden. In Mainz beteiligten sich rund 1000 Demonstranten an einer Kundgebung von Medizinstudenten vor der Uniklinik. Anschließend zogen sie zum Bildungsministerium. Sie protestierten unter anderem gegen die Kürzungen des Lehrbudgets und die Lebensbedingungen der Studenten im sogenannten Praktischen Jahr. Foto: Fredrik von Erichsen dpa/lrs +++(c) dpa - Repor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義務捐血是個助人的好事情。德國平均每天需要1.5萬位志願捐血人才能滿足對血液的需求量。因此醫生和援助機構珍視每一位自願捐血的人。

不過一些特定的高危險群是被禁止捐血的。根據科學家的估計,這些人感染肝炎或愛滋病病原體的風險更高:其中包括吸毒者、性工作者和男同性戀。在捐血之前,志願者可以在填寫表格時選擇是否屬於這類群體。這是個自願選項,人們也不能核實表格填寫是否屬實。默斯格斯(Hartmut Mösges)醫生在德國紅十字會科隆捐血站工作。他表示:"我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人們會誠實填表上面。"他介紹說,每天大約有25至50位志願者來站裡捐血,平均來講這個數字要比需求量少1/3左右。

在德國紅十字會科隆捐血站工作的默斯格斯醫生圖片來源: DW/G. Birkenstock

調查表格的目的是要借此填補科學技術上不能完成的空缺。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默斯格斯介紹說:"人們能夠很快從捐助人的血液中鑑別出是否已受到感染。但感染與確診結果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最長達24小時的時間缺口。"為了填補這個缺口,減少風險,捐血站必須向志願者發出要誠實填寫表格的呼籲。默斯格斯認為,至今有效的這種排除標準是合理的,他說:"我是皮膚科醫師,曾經在一家大學醫院工作了很長時間,當時也和這些人群有過接觸。我知道,男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要遠遠高於非同性戀的男性。通過統計可以看到明確的數據結果。"

傳遞錯誤的消息

對德國男女同性戀者協會的馬丁‧法爾(Martin Pfarr)來說,這種對男同性戀的排斥分明是歧視。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他表示:"我們從很久前就要求要把男同性戀從所謂的'高危群體'中分離出來。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到人們具體的高危行為上。"這涉及的問題是,人們是否進行安全性行為。"如果把一切混為一談,雖然人們可以說,男同性戀愛滋病毒感染率更高。不過這對具體的個例和個人並不公平。"另外,通體來講,這給社會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訊息。法爾說:"到目前為止傳達給異性戀者的訊息是:我不是男同性戀,無論我做出何種行為,我都可以去捐血。這會產生不良後果。"他還表示,有一些異性戀情的男女們會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也有一些長年只有一個伴侶的男同性戀者。對捐血者的排除規定是否能夠得到更改,要取決於德國醫學協會(BÄK)。今年6月,該協會出人預料地提出建議,對高危群體進行重新定義。德國醫學協會表示,如果捐獻人在一定時間內沒有危險性行為就可以捐血。目前尚須確定具體的時間期。歐洲議員、醫生彼得‧利澤(Peter Liese)認為,不允許男同性戀捐血的規定不僅有失公平,也忽略了社會需求,他說:"我們缺少捐血者。如果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危險,可能會爭取到更多的血液存量,為什麼我們還要冒著血液短缺的風險呢。"

德國平均每天需要1.5萬位志願捐血人才能滿足對血液的需求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他還補充說,在一些歐盟國家也可看到另外的處理方式:"一系列的國家,比如葡萄牙、瑞典和義大利已經取消了對捐血人是否是男同性戀的詢問。這些國家把問題的重點放在捐血人是否有危險的性行為上面,這在異性戀者之間也可能會發生。"

作者:Günther Birkenstock 編譯:文木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