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mkinder in Deutschland
2008年3月26日不過他們之中只有極少數是真正的孤兒,大部份都出身於缺乏愛和溫暖的不正常家庭:例如父母吸毒或患有心理及精神病症。處於這種環境中的孩子,身心都受到嚴重的虐待和摧殘。但這些家庭卻經常不讓少年保護局把孩子帶走。教養院一般的名聲不好,費用也不便宜。但偏見歸偏見,教養院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前途其實還算不錯。
我一共有7個兄弟姊妹,我是老二。起先我們跟媽媽住在一起,後來媽媽交了男朋友,我們就搬到他那兒一起住了3、4年,之後又搬了出來。
馬可的出生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他的母親每天夜裡出去替人打掃清潔,白天在家睡覺,爸爸早就遺棄了他們。馬可出生之後,媽媽又跟3個不同的男人生了5個孩子。當馬可進入青少年發育期的時候,脾氣非常暴躁,有時還有暴力傾向。閒暇時間不務正業,還吸食毒品。
2006年馬可進了教養院,當時17歲。院裡共有大約100名青少年兒童。教養院的走廊上擺設著色彩鮮豔的藝術品,孩子們住的單人或雙人房間,敞亮而溫馨,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朝向花園的陽台。馬可說:」這是我的房間,床擺在靠窗的地方。我有一台電視和一台DVD放映機,還買了一套音響設備, 我可以隨意裝飾這面牆壁:粉刷、油漆或貼海報都行,但地板必須保持現狀。」
2007年馬可19歲時搬進了這幢所謂的"鍛煉公寓",在這兒鍛煉離開教養院後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打掃清潔、清理垃圾、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等。
馬可生活裡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是:他在初級主要中學中畢業後,獲得了一個金屬工的培訓位置,這完全歸功於教養院女教師的教導有方 。當馬可寫應徵信的時候,女教師提供了大力協助。馬可表示,教養院明確的組織結構和規矩準則使他受益良多,這些是他在家從沒學過的。馬可指出:「我變得安靜了。從前煩擾的事情太多,跟在這裡完全不一樣。這裡可以說一切都井然有序,不慌不忙,讓我能安心做該做的事。我也瞭解到,我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想幹什麼就干什麼,這是最大的不同。」
丹尼爾19歲,他的母親喝酒上癮,無法照顧孩子們的生活。雖然勒戒過幾次,都沒成功。丹尼爾第一次被送進科隆兒童教養院時才4歲。他說:「一下要面對院裡眾多的孩子,我本能的反應就是悄悄地站在一邊兒,一聲不吭。我從前是個極其害羞和膽小的孩子,不太會跟人搭訕講話。我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打交道,很難融入新的環境,這就是我當初所處的困境。」
在教養院生活多年以後,丹尼爾學會了如何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並培養出了信任能力。
去年夏天,他成功邁出了生命中的一大步,搬進了一套36平米的公寓住房。他用有限的家具把自己的家佈置得溫馨舒適,甚至在新環境裡交了一些朋友。對於一個本性羞澀的人來說,可真不容易。丹尼爾表示:「從前我膽子很小,什麼都怕。可今天我很願意面對新的挑戰,即使不能成功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具有接受挑戰的意願,突破了自我的困境。我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例如在發生爭執時,能從容而有禮貌地與人溝通,不會蠻不講理,無理取鬧。具備處理事情的能力,實在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
丹尼爾目前在一所經濟高中學習,將來想成為一名經濟電腦資訊技術員。馬可正在看報紙上的祖屋廣告,準備搬出教養院了。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根據科隆兒童教養院院長的觀察,院裡70%的年輕人最遲19歲就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少年保護局每月為每名院童出資三千多歐元的前提條件。
大部份年輕人在離開教養院時都取得了中學畢業文憑、培訓位置或一份工作,以及獨立居住的一套住房。這真是教養院交出的一份值得驕傲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