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德國有哪些育兒福利?

2021年6月1日

作為發達工業國家,德國也長期受到生育率偏低的困擾。梅克爾任期內,政府推出了一些新的家庭福利政策,旨在為職業女性改善外部條件,讓父母們能兼顧就業與家庭。

Symbolbild zu Betreuungsgeld für Mütt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即便是與歐洲鄰國相比,德國也算得上是個「少子化」國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女性的總和生育率(一名女性生育子女的總數)長期徘徊在1.4左右,最低的年份甚至只有1.25。2016年,德國的生育率達到一個小高潮(1.59)後,又略有回落。  

60年代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進入退休年齡,德國也面臨老齡化社會的種種挑戰。梅克爾出任總理後,內閣中家庭事務部的地位有所提高,歷任女部長致力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實行帶薪育兒假和推廣全日制托幼園和小學。德國家庭目前享有的法定福利包括:  

一,育兒假(Elternzeit)與父母津貼(Elterngeld)
  子女出生後,在家照看孩子、暫時不工作的父母(一方)每月可獲得其淨收入65%的父母津貼,最低不少於300歐元,但最高不超過1800歐元。低收入的父母的津貼可以相當於孩子出生前的淨收入。這筆錢父母雙方總共可拿14個月,其中一方不超過12個月。也就是說孩子出生後,至少有一年的帶薪育兒假,並鼓勵父親也來參與分享。

在家帶娃,男女平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oitas

該政策2007年開始執行,後續還增加了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在子女出生後以半職形式回到工作崗位的人可以最長享受兩年的津貼,但每月的津貼減半。

二,子女津貼(Kindergeld)或子女免稅額度。
前西德從1954年起開始引入而子女津貼制度。最初只是從每家第三個孩子起,每月給每個孩子發放25馬克津貼。從1961年則改為從每家第二個孩子起發放津貼(前提是家庭年收入不超過7200馬克,並且不是公共服務業員工)。從1975年開始,各個家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也能得到子女津貼了。

按照2021年提高後的標準,每家第一和第二個的子女得到的補貼是每人每月219歐元,第三個孩子得到的補貼為225歐元。第四個以及更多孩子得到的補貼為每月250歐元。

如果不申請子女津貼,也可以申請減個稅。父母雙方的子女免稅額度2021年為每個孩子8388歐元。即年收入中的8388歐元免除個稅。這主要是適用於收入較高的家庭。報稅時,稅務局會看每家的具體情況,如果減稅對家庭有利就採取減稅的方式,反之,該家庭就獲得子女津貼,不再享受個稅減免。

三,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請兒童補貼金(Kinderzuschlag)。目前每個孩子每月最高為205歐元。

四,單親家庭享受稅收優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arnecke

五,公立托兒所、幼兒園的費用依據父母薪水收入而定,低收入家庭甚至免交託管費。此外兒童託管費可以抵消部分個稅。

六,若父母一方加入法定醫療保險,未成年子女以及未滿23歲、自己沒有收入的子女可享受免費醫療保險。如年滿23歲,但仍未完成學業,則可以在年滿25歲前繼續享受免費醫療保險。(德國加入法定醫療保險的人佔國民總數的約85%。)  

不是錢的問題

儘管有種種減輕家庭負擔、鼓勵生育的福利措施,但據統計,德國每五個婦女中就有一個終生沒有孩子。決策者也認識到,光靠津貼或者減稅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解決兒童託管和婦女生育後重返就業崗位的問題。

因此近十多年來,德國政府擴大全日制托幼園所和小學的數量,逐漸普及教育機構對兒童的全天照管,讓父母雙方,尤其是重返職場的媽媽門都有可能全職工作。與十年前相比,德國如今獲得全日托的兒童比例已有大幅提高。自2013年,理論上每個1到3歲的兒童都有權獲得托兒位置。

同時從法律層面提供更多平權保障,減少對女性的職場不公。對休育兒假的員工(無論父母),企業必須保留其職位,為他們重返崗位創造條件。

德國政府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作時間,以及居家辦公的可能性,讓有孩子的員工有可能兼顧職業和家庭,盡量不要讓父母們在兩者間疲於奔命。此外,公共服務業單位和一些大企業還向員工發放專門的子女津貼。

儘管有上述福利保障和優惠政策,願意生育超過兩名子女的德國女性還是少數。統計數據顯示,9.4%的德國家庭有三名或更多子女,有4個或更多孩子的僅佔2.1%。這一比例在歐洲國家中處於中下水準。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