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超市中,一板牛奶巧克力要價不到80歐分。這些巧克力的生產過程存在大量被剝削的童工。芝加哥大學自20年前開始,每隔5年會調查在西非最大可可生產國象牙海岸以及加納的可可種植園裡雇傭了多少兒童。最新研究報導顯示,這些可可園裡的童工數高達226萬人,創下歷年來新高。
聯邦發展部長蓋德‧穆勒(Gerd Müller)憤怒地表示:「問題在於,我們這些工業化國家置身事外,將生產鏈外包至發展中國家,破壞了我們富裕社會中產品的標準。」穆勒指出,這些社會和生態標準,在德國都是理所應當受到重視的。「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接受而且鞏固了對發展中國家人民和環境的剝削。一名拜羅伊特的學者已經證實,德國的生活水準以及習慣的消費模式,是由平均50名奴工的血汗工作換來的。」
自發式管理不管用
這其實已是老調重彈。10多年來,各方一直努力想要做出改變。不僅是政治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也開始注意,在其供應鏈和生產鏈中遵守勞動、環保及社會標準。德國勞動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表示:「任何有能力確保生產品質的人,在人權方面也能做到這一點。」
但自發式管理似乎不管用。這是一份針對5500多家員工數超過500人的大型德國企業的問卷調查所得出的結論。根據2019年12月出爐的中期報告。只有18%的企業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記錄進口商品的生產狀況。第二輪問卷調查的比例則稍微增加至22%。
聯邦發展部長穆勒及勞動部長海爾提倡公平供應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五分之一的比例太低
「第二輪企業問卷調查結果再次令人失望。」穆勒如是說。他已經準備了應對策略:「為了實現人權標準,在供應鏈中杜絕童工,確保基本的生態及社會最低標準獲得貫徹,我們如今需要執政聯盟協議中提出的新法律框架。」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在2018年協議,若依賴自願基礎的模式無法帶來實質改變,政府應出台法律規範。勞動部長海爾宣佈,8月就會將相關草案遞交給內閣,接著送交聯邦議院的立法程序,預計2021年出台新法。
德國企業在進行品管的同時,也應尊重人權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Zakir Hossain Chowdhury 「別將全球化和剝削混為一談」
根據立法草案,雇員人數超過500人的企業未來必須盡職調查,其商業活動是否對人權造成負面影響,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及補救措施。此外,各企業每年需對如何防止侵害人權作出報告。
海爾表示:「人權是普世價值,德國作為國家、經濟體及社會必須肩負起責任。他指出,德國經濟與全球緊密交織,有義務保護人權,而全球化不能與剝削混為一談。
每年的6月12日是世界無童工日。近年來,世界童工數量雖有所減少,但是尤其在不少亞非國家童工現象仍普遍存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McGrath據估計,全球共有1.68億童工。每年的6月12日是世界無童工日。1999年國際勞工組織(ILO)成員國通過了一份反對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此公約適用於所有18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禁止的內容包括奴役和色情活動。
圖片來源: imago/Michael Westermann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絕大多數的童工主要從事的農業生產以及服務業工作。不過,像智慧型手機這樣的電子產品,也可能會有童工的參與,比如礦產原料的開采。一些公益組織現在正開展多個跨國項目,推出了幾款「公平手機」,確保從原料開采到銷售上架的全過程都不虐待勞工,同時盡可能符合可持續原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Karmann從童工數量來看,非洲地區是重災區,亞洲緊隨其後。圖為土耳其的一間紡織工廠,一名不到10歲的敘利亞難民正在操作縫紉器械。(攝於2016年5月)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McGrath圖中為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童工,這是一家生產毛巾的工廠。這個孩子僅是百萬大軍的一員:據估計,亞洲約有近6200萬童工。也就是說,亞洲大約7%的5到17歲的青少年兒童都定期被迫工作。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他們既不能讀書也不能寫字,因為要從事造磚工作。許多貧窮的印度孩子很小開始就要工作添補家計。孩子們一天工作十個小時,領到的報酬卻少得可憐,只有約80美分。
圖片來源: imago/Eastnews根據印度最新人口統計數據,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裡共有1260萬童工。他們在街頭叫賣、做針線活、在飯店打雜、在地裡摘棉花或敲打磚頭。他們是廉價的勞動力:同樣的工作,一名童工的報酬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約有一半的童工在從事被列為危險的工作:他們被安排在採石場或私人種植園,從事夜間工作,一般工作時間都超長,其中一些還受到類似奴隸的待遇。此外,他們即沒有勞工合同,也沒有社會保險。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童工現象在孟加拉國也普遍存在。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該國約有五百萬兒童要為添補家計而工作,其中一些人的工作環境堪比奴隸,例如在該國最大的出口行業——紡織業。發達國家裡不少人身上穿的衣服就出自這些孩子們之手。
圖片來源: imago/Michael Westermann在柬埔寨只有60%的孩子能上到五年級。許多其他孩子都被父母強迫去工作了。上千兒童要在城市街頭自力更生,就像在首都金邊,他們要為每一天的生存而奮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雖然2000年以來,全球僮工數量有所減少:女孩減少40%,男孩25%,但是在亞洲許多國家童工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除印度、孟加拉國還有圖中的阿富汗和尼泊爾、柬埔寨以及緬甸等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中國的《憲法》、《勞動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都明文禁止僱用童工:無論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還是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任何用人單位都被禁止招用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但是實際生活中, 童工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圖為兩名在四川華鎣一家煤礦場工作的兒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不少出生貧寒的中國孩子需要自己打工賺學費,圖中這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小男孩就在暑假裡幫父母在工地上幹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圖中來自貴陽的女孩也在為添補家用而撿垃圾。根據2006年發布的《關於中國童工現象的實地考察報告》,童工主要分佈在較低層次的服務性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服裝加工業、玩具製造業和餐飲業等。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經濟界反應不一
目前已有60餘家企業對供應鏈法表示支持,其中包括咖啡銷售商Tchibo、食品公司Rewe和雀巢,以及巧克力製造商瑞特(Alfred Ritter)。商業協會則強烈反對。這些協會認為,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已經遭受重創。「額外出台盡職調查法規將使我們瀕臨極限,延遲經濟復甦。」德國外貿協會BGA如此反駁道。
德國僱主聯合會首席執行官卡姆佩特(Steffen Kampeter)批評:「如此一來,比起整個梅克爾政府,企業承擔的實踐人權的任務更為龐大。其中缺乏衡量標準以及實踐手段。」最令卡姆佩特和其他協會代表不滿的是,若企業的供應鏈中未能遵照標準,企業將須承擔後果。
竭盡所能
勞動部長海爾則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他表示,只有當損害是可預期而且能夠通過德國公司避免時,才會進行懲處。發展部長穆勒也補充道:「我們希望企業肩負責任,如果他們能盡其所能地做出努力,將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聯邦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對供應鏈法持質疑態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tock 雖然聯邦勞動部長及發展部長都表達了盡快將供應鏈帶上正軌的決心,但也無法確保事情能順利進行。因為內閣中存在反對聲音,最大的反對者便是聯邦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
先看歐盟怎麼做?
這名基民盟政治家表示,聯邦政府將會仔細進行分析。「我們會審慎審核裡頭的漏洞,以及評估如何利用德國的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身份,在全歐盟內實現負責任的供應鏈和價值鏈。」
發展援助組織Misereor的貿易問題專家帕施支持德國立即推出供應鏈法圖片來源: Misereor 德國天主教發展援助組織Misereor的貿易問題專家帕施(Armin Paasch)認為,這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所有試圖將問題放到歐盟層面去談的做法,都會使立法被延遲數年;在歐盟的框架下,這將增加各種可能的阻礙,使法律被稀釋弱化。」
帕施希望穆勒和海爾能貫徹計劃:「我們首先需要一條德國的供應鏈法,如此才能提升在兩三年內推動歐盟立法的可能性,讓法律也在其他國家生效。」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