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汽車製造商加大在華新產品開發

2011年5月12日

中國國產汽車雖然有的在外形上與德國車驚人的相似,但品質上還無法同"德國製造"競爭。這當然不能令中國政府感到滿意。按照新規定,外國汽車製造商現在不僅必須在中國生產,還必須在中國開發新產品。

ARCHIV - Ein Smart E-drive wird am 15. September 2009 auf der Internationalen Automobil-Ausstellung IAA in Frankfurt, Hessen, geladen. Eine Million Elektroautos sollen in zehn Jahren auf deutschen Strassen rollen. Dieses Ziel wird das "Spitzentreffen Elektromobilitaet" am Montag, 3. Mai 2010, in Berlin ausgeben. Deutschland will damit eine Vorreiterrolle auf diesem Sektor erreichen. (AP Photo/Michael Probst) --- FILE - A Smart electro drive is loaded on the first press day of the Frankfurt Auto Show in Frankfurt, Germany, Tuesday, Sept. 15, 2009. The car fair runs through Sept. 27. (AP Photo/Michael Probst)
電動汽車成為全球汽車製造商研發熱點圖片來源: AP

研發電動車成熱點

"環保的,中國的"-北京方面對外國汽車製造商提出的新要求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概括。德國汽車製造商對此反應最為迅速。大眾汽車與中國夥伴一起向中國工業部申請了製造電動汽車的許可,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研發新產品的外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中國地區總裁卡爾‧托馬斯‧諾伊曼(Karl Thomas Neumann)對此非常高興:"在中國電動汽車這個話題非常重要,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即到2015年讓1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這比我們在德國的計劃要高出5、6倍。我們將在2013年底或2014年初在兩個合資企業生產電動車系列。"

首款中檔電動車取名"開利"。不過,大眾並非唯一有類似項目的德國汽車製造商。賓士已與比亞迪簽署了協議,成立合資公司研發生產電動汽車。雖然該項目尚未得到中國工業部的批准,但賓士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Dieter Zetsche)在不久前的上海國際汽車博覽會上已表示,這款電動汽車的樣車已經問世。

"我們已經就車型做出了決定,這款車兩三年後就可以上市。它既可以用作計程車或其它特殊用途,也適用於私人顧客。這將是一款精彩的車型,空間很大,款式非常吸引人。"

創造自己的汽車品牌品質是關鍵

大眾和賓士的上述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德方和中國人一起在中國研發新產品。這符合中國政府的要求,即外國廠家教給中方關鍵技術,以創造一個成功的中國汽車品牌。

外國企業非得這樣去促進競爭嗎?有人在上海國際汽車博覽會上向大眾中國地區總裁諾伊曼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回答說:"中國希望創造出本土的品牌。我們說,那好,我們來看一看,和合作夥伴一起來考慮一下,如果有這樣的要求,那麼有沒有辦法,新品牌有沒有機會。如果有機會,那麼我們會參與。我們必須看看怎麼做對我們這裡的公司有利。"

外國汽車製造商與中方建立合資企業已有30年的歷史,這種聯姻關係是按照中國的有關規定,就像外國汽車製造商現在必須在中國生產大部分零件一樣。儘管隨著技術轉讓,一系列中國汽車生產廠問世,但是顧客們還是願意買德國牌子的汽車,因為覺得品質更好。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80年代在上海創建了上海大眾並任總經理,他說:"(品質)以前是一個問題,現在還是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最高層的人不是一個真正的"品質狂",那麼就不能貫徹到下面去。"

德國品牌銷售量持續增長

儘管總體來看,中國的汽車市場今年4月出現了多年來首次負增長,但德國人卻高枕無憂。賓士的銷售量飆升56%,高檔車領頭羊奧迪的銷售量上升21%。奧迪中國地區總裁施泰德(Rupert Stadler)說:"我們今年在中國將銷售28萬輛,比以前又邁進了一步。我們堅信還會繼續增長。"

寶馬也在快馬加鞭。它對沈陽新工廠的投資將擴大到近10億歐元,包括修建鑄壓車間和噴漆車間。而它原來的投資計劃只有現在的一半。

所有的德國汽車企業都面臨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寶馬開發部經理克勞斯‧德雷格(Klaus Draeger)說:"中國市場發展很快,已經成為我們在德國和美國之外的第三大市場。"

作者:ARD  編譯:樂然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