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海港的離愁別緒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8月8日

曾經有上百萬的人,從德國的不來梅港揚帆起航,出於不同的目的,滿懷希望和憧憬,去海外謀生。在周一開館的德國移民紀念館裡,你可以真切地體會到當時人們或躊躇滿志,或滿懷憂慮的離別心情。

歐洲最大的移民主題紀念館圖片來源: DAH

至今共有七百萬移民從不來梅港離開德國,去往美國,澳州,或加拿大。在這兩千平方米的展覽室裡,逼真的藝術電影佈景把參觀者帶入到當時濃重的移民潮氣氛中。從舊燈塔望出去,紀念館就座落在新港口邊,直到十九世紀仍是航船停泊的地方。在這裡,參觀者們和當年的移民們一樣,沉浸於駛向未知世界的激動與不安中。

甲板」在晃動

館長蘇斯女士這樣描述紀念館內的氣氛:「這裡到處堆滿了貨箱,行李,您會感到自己彷彿真的即將出發。」這位負責人對這裡的道具和兩個攝影棚的佈景贊不絕口。展覽室的內部裝修花費約2千萬歐元,移民港口的場景幾可亂真。參觀者隨著迴廊參觀前進,腳下的地板猶如甲板般輕輕晃動,更使人們體會到背井離鄉的忐忑心情。

希望與憂慮交織

馮∙史威茲女士1957年隨著"義大利號"移民船離開德國時才是一個小女孩,她回憶起踏上新旅程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那是一種激動與害怕交織的心情。我看見父親站在碼頭一邊流著淚,一邊揮手向我告別,心裡百感交集。但同時,那種對未知生活的渴望也使我興奮不已。」馮∙史威茲女士乘坐當時最先進的遠洋巨輪「義大利號」,到海外尋找一份工作。而在一百多年前,人們還只能駕著帆船橫渡大西洋。館長蘇斯女士說,這是一次艱辛的旅程。「人們擁擠在狹小的空間裡,彼此互不認識,甚至語言也不通,無法交流。」

追尋祖先的足跡

僅僅在十九世紀,歐洲就有三千五百萬移民到海外去尋求發展。不來梅港紀念館裡,詳細展出了15位移民的生平經歷。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參觀者深切瞭解到移民的初衷,其中還有很多人是迫不得已才離開家鄉的。正如一位猶太女醫生,由於受到納粹的迫害,不得不離開德國,而在美國她根本沒有機會再次成為醫生。

在德國移民紀念館裡,每個來訪者都能參與到移民論壇,並親自查找資料。比如輸入姓名,就可以找到自己家族的歷史和故事。

當來自德國圖賓根的施邁斯納,在不來梅港坐上「美利堅號」航船時,才是一個26歲的大學生,正憧憬著美國的新生活。「那是1961年。對離開的人們來說,不來梅港作為最後告別的地方,長久地留在了回憶裡。我不斷地問自己,哪裡是我要去的地方,哪裡才有我的根,哪裡才是我的歸屬。」

答案就在德國移民紀念館裡。這既是一座帶給人們真實體驗的博物館,又是一個研究機構。它既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又不乏娛樂性。紀念館運作的全部經費來源於每人8.50歐元的門票收入。預計每年來自大西洋兩岸的參觀人數在十七萬左右。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