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森林?

苗子 據ARD、bpb等
2020年8月24日

近三分之一的德國國土面積為森林所覆蓋。在一些聯邦州,森林面積佔到四成以上。但其實,德國的木材砍伐量也很大,每年約6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填滿超過160個柏林帝國議會大廈。

Farbencode - Buchenwald im Fruehling
山毛櫸(Buche)對物種多樣性很重要;經過數百年的砍伐,它讓位於針葉林,但如今,人們再度專門種植山毛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R. Bala

 

專題系列:德國的綠水青山從何而來?(十)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現有約9000億棵樹,平均每人有1000棵樹。

直到中世紀,整個中歐地區為森林所覆蓋。但在17世紀,森林被成片砍伐。到了1980年代,又出現了酸雨等造成的森林死亡。到如今,德國的森林保有量則得以恢復。

在公元前2500年,德國所在的地方是一片由橡樹、椴樹和梣樹組成的混交林。此後,隨著氣候變涼、變濕,混交林中的山毛櫸比重越來越大。

17世紀的森林砍伐,主要是因為造船業、礦山開采和燒木炭對木材的需求。與此同時,大片森林也被開墾為農田。直到歐洲許多城市出現建築木材匱乏時,才產生了林業管理的觀念。

 

"可持續"觀念的誕生

這幅畫像就是最早提出「可持續」觀念的馮-卡羅維茨。他是一位官員,負責埃爾茨山的採礦;要煉鐵,就要有持續的木材供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713年,德國人馮-卡羅維茨(Hans Carl von Carlowitz)在《林業經濟學》(Sylvicultura Oeconomica)一書中,首次描述了"可持續"的想法。他提出,對森林的利用必須能夠持久,每伐一棵樹,就要種一棵。

馮-卡羅維茨顯然主要是出於經濟的考量--他是薩克森州埃爾茨山脈負責鐵礦石開采的一位官員。木材是當時唯一的燃料,而要煉鐵,就需要持續的木材供應。

但由於木材仍然是各經濟行業的主要燃料,對森林的砍伐基本上仍是無規劃的。人們越來越深入森林的腹地采木,比如黑森林等。為瞭解決運輸路途越來越遠的問題,人們開始了河流漂浮運輸和燒木炭。到19世紀初,歐洲出現了巨大面積的光禿的森林區域。

從19世紀起,鑑於木材匱乏的處境,人們開始大規模種植雲杉和松樹。這兩個樹種被認為最適合為林業提供木材。大面積單一種植這些針葉林,對林業人員來說,也沒有太高的專業要求。

無論如何,這種大面積的植樹造林至少產生了新的森林。單一針葉林的種植一直持續到20世紀:只要森林僅被視為提供木材的基地,而云杉的木產量相對可觀,人們就繼續種植雲杉。

二戰後,森林面積繼續增加。在聯邦森林法的基礎上,過去50年裡,德國森林面積增加了超過150萬公頃。

 

是德國人太恐懼,還是防患於未然?八十年代,酸雨造成的「森林死亡」震驚德國公眾。圖中的抗議者抬著死去的樹,橫幅上寫著:先是樹木,然後是我們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J. Schmitt

80年代森林死亡:德國人的"恐懼"

1984年,有關森林被毀壞的消息震驚德國公眾。特別是南德的冷杉深受火電廠排放二氧化硫的污染破壞。

在歐洲其它國家,酸雨也造成同樣的環境問題。但唯獨在德國,森林死亡佔據了新聞的頭條,以至於法國人專門從德語中引入了這個外來詞"Le Waldsterben"(森林死亡),來笑話德國人對自然受到破壞的"恐懼"。

在德國,也有批評者說,森林死亡只是媒體制造出的一種假象。

在有關森林受到破壞的報導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後,德國推出了一些環保措施。究竟是這些措施產生了效果,還是酸雨並未產生那麼大的破壞力,成為迄今有爭議的話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O. Gerhard

樹木平均年齡77

如今,德國的樹木已經達到數十年來最多。德國三分之一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超過1100萬公頃。近半數森林為私有,其餘歸聯邦和地方所有。

擁有森林比例最高的是萊法州和黑森州,各佔土地面積的42.3%,其次是薩爾州、巴符州和巴伐利亞。最低的是薩克森州和石荷州。

2012年的聯邦森林普查顯示:德國的森林中有四分之一是雲杉,其次是松樹和山毛櫸。樹木的平均年齡是77歲。

 

雲杉(Fichte)因產木量大,易種易伐,因此大量單一種植;然而,它難抗風暴,在乾燥、炎熱的條件下易生蟲害死亡。圖中為2019年哈爾茨國家公園因風暴、炎熱和樹皮甲蟲死亡的雲杉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ildfunk/S. Pförtner

單一種植雲杉 不敵氣候變遷

雲杉是木材的理想來源,因而受到林業的青睞。它長得又快又直,80年後長成,可以送進木材切割機。現今德國森林中,闊葉林僅佔43%,這正是現代林業經濟的結果。

但越來越多的專家對雲杉種植提出質疑,因為它的根較淺,一旦遇到強風暴,容易連根拔起。同時,面對氣候變遷,雲杉看來也難經考驗:炎熱的夏季,寄生蟲會侵蝕雲杉。

氣候變遷將對德國的森林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還難以斷定。除了乾旱之外,樹皮甲蟲等害蟲也有所增加,因為許多昆蟲在更溫暖的氣候下更易繁殖。

"可持續"不是有木頭就好

如今,人們對"可持續"林業的理解,早已遠超過木材的持續供應。因為人們意識到,森林所具有的功能是多樣的。

無論是海洋還是森林,都對生態體系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森林的根系和土壤會保存雨水,調節水流。樹葉會過濾塵土、淨化空氣,產生氧氣。因此,郊野森林是城市的"綠肺"。此外,森林為超過1200種動植物種類提供家園。特別是原有的山毛櫸,對物種多樣性極為關鍵。

"可持續"林業意味著,促進樹種的多樣性,以及更"放任自然"。比如,人們開始在針葉林中種植山毛櫸。現今德國森林中混合林的比例已經上升到超過70%。"放任自然"則意味著,減少人類的干預,恢復森林的原始生態。

這裡是已有50年歷史的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讓自然回歸自然之手,因為枯木成為眾多生物的家園,從而再造「明日的原始森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 Rose

尋找德國"原始森林"

數百年的林業經濟下,德國真正的原始森林早已難覓蹤跡。現今還存留的類似於原始森林的地區,大部分都作為國家公園受到保護。比如,成立50周年的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被認為有望成為"明天的原始森林"。

在呂根島北部的小島博登(Bodden)上,則有著德國現存最古老的森林之一:自1538年以來,這裡沒有再進行過砍伐。無論是浪漫派畫家,還是前東德政府,都對這裡特別青睞。後者在這裡建了一座渡假村,如今由一個研究機構使用。要想參觀該島,只能報名參加導覽團,走一條3公里長的環路。

圖林根州則有德國最大的闊葉林,也將逐步成為"原始森林"。在納粹以及東德時期,那裡被作為軍事演習區域,因而沒有受到林業的破壞。

在國家公園裡,老樹枝幹虯勁、縱橫交錯;不少樹木已死,卻成為許多甲蟲、菌類的家。菌類又吸引了昆蟲。對物種多樣性而言,枯木帶來更大的生機。

這是圖林根州海尼希(Hainich)國家公園,它的山毛櫸林是世界自然遺產;圖中是建在樹冠上的一條觀光小徑圖片來源: Rüdiger Biehl

"重造"原始森林

德國有16個正式的國家公園,此外還有104個自然公園,8800多個自然保護區。

2007年,德國制定出一項戰略規劃:在2020年以前,讓5%的森林不受人為干預地自然生長。由於這一目標很難在私有森林中實現,因此,國有森林承擔更大的比重:在2020年以前讓10%的森林面積退出林業采木使用。這一戰略並無法律約束力,由各州落實。

聯邦自然保護局2019年的數據顯示,已經實現"放任自然"的森林比例達到了2.8%。專家預計,2020年能夠達到3%。

非盈利組織"自然林研究院"(Naturwald Akademie)2018年的調查則顯示,德國國有森林中"自然化"的比例達到5.6%。不過,北威州、下薩克森州和薩爾州當年就已率先實現了10%"自然林"的目標。

在大自然學習環境知識圖片來源: Thomas Stephan

疫情下的退居之所

德國的法律規定,人們對森林有自由進出的權利,國家公園也是如此。在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只允許在設定的路上走。

新冠疫情中,去森林中散步休閒的人更多了。歐洲森林研究所(EFI)5月的研究顯示,以波昂市附近的考滕森林(Kottenforst)為例,人數增加到了過去的2.5倍,其中很多是全家人出行,因為孩子們也停課了。

研究者既為森林受到人們的青睞感到高興,也表達了一些擔憂:比如,野生動物育雛期,可能會受到人們的驚嚇。因此研究者建議,在森林中應沿著已有的路徑走。而狗如果到處跑可能會趕走在地面上搭窩孵蛋的鳥類。騎自行車的人按照相關法規則不允許離開已有的路徑。

疫情讓人們更珍惜自然。圖為阿爾河谷「紅酒徒步路線」上的徒步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R. Roeder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