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圍繞德國媒體對聯邦情報局(BND)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份評估的報導,柏林夏裡特醫學院(Charité)的病毒學家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出面發聲,指出要做出結論性的判斷,目前還缺乏基本的可驗證依據。
被視為德國新冠病毒領域學術研究權威的德羅斯滕表示,評估中匯總的訊息雖然令人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他無法獲知有關數據的初始來源。「僅憑這一點,我也無法做出科學的論斷。」
《南德意志報》和《時代》周報日前報導,德國情報機構早在2020年就依據公開數據和專項情報行動獲取的資料推斷,新冠病毒有可能源於中國一家生物實驗室的洩漏事故。資料包括來自中國研究機構的數據,尤其是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研數據。
報導稱,這些資料不僅包含有關所謂「功能增益」(Gain-of-Function)實驗的線索,即對自然界中的病毒進行人工改造的高風險實驗,還揭示了大量違反實驗室安全規定的情況。情報部門由此認為,實驗室洩露說的可能性高達80%到95%。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疾病。至少七百萬人死於與該病毒相關的病症。其帶來的後果至今都在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圖片來源: Tobias Hase/dpa/picture alliance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確診出了一種可致命的未知肺炎。根據官方的說法,最初的病例可能發源於華南海鮮市場。此後短短幾周時間裡,這種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開始在全世界傳播。2020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疾病。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義大利北部是歐洲最早爆發新冠疫情的地區。當地老人大批染病,醫院和火葬場不堪重負。3月下旬,政府不得不動用軍用卡車,從貝加莫市(Bergamo)將遺體運往其他地方火化。
圖片來源: MIGUEL MEDINA/AFP/Getty Images為了防止人際接觸傳染,許多國家祭出禁足令。車水馬龍的喧鬧城市突然變得寂靜無聲。圖為2020年3月31日空無一人的紐約時代廣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putnik/T. Stolyarova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無情的現實: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的大多數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在感染高峰期,大量病患讓各國的醫院超負荷運轉,醫護人員日夜無休,直到精疲力竭。(攝於2020年4月11日,布魯塞爾)
圖片來源: ARIS OIKONOMOU/AFP/Getty Images2021年春季在印度開始流行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讓該國疫情迅速蔓延失控。單日確診人數一度高達數十萬。各地出現氧氣告急、火化能力難以應對的景象。之後,奧密克戎成為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病毒變種。
圖片來源: Diptendu Dutta/AFP商家停業、工廠停工、學校停課、企業推行居家辦公。封控措施給各國經濟造成重創,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巨變。在家中辦公成為一項受到員工青睞的選項。但有研究表明,學校和幼兒園關閉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源: Imago/O. Müller除了戴口罩、洗手,為了減少近距離接觸,衞生當局建議人們與家人意外的人保持「社交距離」。在三藩市的一座公園裡,管理者為野餐的遊人劃定了活動空間,以便與陌生人不發生交集。
圖片來源: JOSH EDELSON/AFP/Getty Images在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被確定後不久,科學家們就開發出了能準確測出該病毒的核酸檢測法,使得新冠感染者能較快地被確診。在中國,「全員測核酸」成為當局新冠防控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少民眾的噩夢。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picture alliance2020年12月,首款新冠疫苗終於獲批在歐洲上市。但一開始由於供不應求,只能優先給風險高的老年人和醫護人員接種。直到2021年春夏,大規模接種才展開。很多地方設立了臨時接種站和流動接種車。中國自行研發的新冠疫苗2020年夏以來就開始對國內「高風險人群」接種。
圖片來源: Christian Mang/REUTERS在中國,由於新冠爆發初期就開始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病毒在武漢以外並未大範圍傳播。直到2022年底,當局突然放鬆管制,導致疫情失控,圖為2022年12月23日,重慶一家醫院因床位爆滿,病人只能躺在走廊和大廳。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2023年5月5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結束新冠肺炎全球公共衞生緊急狀態,但同時稱該病毒對人類仍然具有危險性。截至當時,全球確診的新冠死亡人數達到700萬人。但專家估計,實際的死亡數字至少有2000萬。在倫敦的新冠紀念牆,人們可以畫一顆紅心,紀念在大流行中死去的親人。
圖片來源: JUSTIN TALLIS/AFP/Getty Images 知情不報?
報導稱,聯邦情報局的評估自5年前提交給總理府後,如石沉大海,政府未採取任何行動。並提出問題:柏林為何對這份評估緘口不言?梅克爾周四(3月13日)通過其發言人回應媒體的質詢,否認曾對公眾隱瞞重要訊息。
2024年12月,總理府委託包括德羅斯滕和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所長沙德(Lars Schaade)在內的多名科學家對聯邦情報局的報告進行評估。
德羅斯滕表示,只有在全部原始數據公開的情況下,才能讓其他科學家理解有關分析並進行驗證。
新冠病毒源頭之爭:專家怎麼說
病毒起源調查報告發布後爭議持續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而根據目前所公開的數據和訊息,科學界認為新冠病毒自然起源說的可能性顯然更大。德羅斯滕說:無論是自然起源還是實驗室洩露說,都沒有可靠的證據,「但可能性大小是有差異的」。
他強調,如果無法對有據可查的原始資料和數據進行科學評估以及討論和驗證,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一種論斷,不管你是大學教授、情報官員還是政治家。」
作為受到政府委託討論情報部門對新冠起源評估的專家組的一員,德羅斯滕明確表示:「我們不會寫出一份報告,即便眼下公眾有這樣的期待……這不會發生,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德新社,t-online)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