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警方擴大對Palantir監控軟體的使用 這款軟體有多危險?
2025年8月2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款軟體似乎無所不能:能夠以極高速度處理並關聯海量數據。只需幾秒鐘,就能滿足警方的「好奇心」:姓名、年齡、住址、罰款記錄、犯罪前科等訊息一覽無遺。再結合手機數據和社群網站內容的分析,幾乎可以瞬間勾勒出任何一個人的完整畫像。
借助人工智慧(AI),這種分析能力可以達到全新維度。美國科技公司Palantir開發的監控程序令警方和情報機關「夢想成真」。目前,德國已有三個聯邦州在使用這套系統:巴伐利亞州、黑森州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然而,在數據保護和公民權利組織看來,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不僅是嫌疑人,連毫無嫌疑的普通人也可能被系統盯上。
針對巴伐利亞州的憲法訴訟
總部位於柏林的非營利組織「自由權利協會」(GFF)試圖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並且從根本上反對Palantir此類程序的使用。該組織已就巴伐利亞州大規模數據分析的做法向聯邦憲法法院提起訴訟。GFF法律顧問弗蘭齊絲卡‧戈爾利茨(Franziska Görlitz)批評道:「只要報過警、當過受害人,或是單純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都可能成為該軟體的目標。」
該組織指出,無限制的數據分析侵犯了公民的訊息自決權和《德國基本法》所保障的通信保密權。
而那些通過所謂「數據挖掘」(Data Mining)被警方盯上的人,是不會知情的。根據現行法律,巴伐利亞警方即便在沒有具體危險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Palantir。這一點明顯違背了黑森州自2023年以來因GFF勝訴而實施的更嚴格標準。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同樣在使用Palantir,聯邦憲法法院尚未就該州的類似訴訟作出裁決。
混亂電腦俱樂部(CCC)批評軟體不透明
德國「混亂電腦俱樂部」(Chaos Computer Club CCC)也加入了對巴伐利亞州的憲法訴訟。其發言人康斯坦策‧庫爾茨(Constanze Kurz)稱Palantir為「模式識別搜索」,她批評警方將本應分開保存、用於不同目的的數據混合分析。
「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自動化的大規模數據分析不應成為警方的日常工具。而這些匯總的數據還被輸入到Palantir這款故意設計得不透明的美國軟體中,一款警方長期依賴的軟體。」 庫爾茨認為,這兩個問題都應成為排除使用Palantir的充分理由。
Palantir的創始人之一是德國裔億萬富翁彼得‧蒂爾(Peter Thiel),他因主張威權政治和與川普總統及其政治圈關係密切而備受爭議。他公開支持川普,並為川普的競選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甚至在川普政府中擔任過顧問。
早在美國國內,情報機構和軍方就已經在使用Palantir,這款軟體在美國名為「Gotham」。
在德國Palantir被稱為「VeRA」或「HessenData」。巴伐利亞將這套軟體命名為「VeRA」,即「跨案件檢索與分析平台」。據《南德意志報》(SZ)、北德廣播公司(NDR)和西德廣播公司(WDR)報導,截至2025年5月,該系統已在約100個案件中被警方使用,包括2024年9月慕尼黑以色列總領事館遇襲案。
報導稱,美國公司被賦予了對巴伐利亞警方數據的完全訪問權限,以整合系統。儘管原始碼存放在德國伺服器上,但無法保證不會被複製到美國。「只能信任」,一位官員對上述三家媒體表示。
德國政府:數字政策就是權力政策
德國對外國科技巨頭如Palantir的依賴顯然越來越嚴重,這與德國所宣稱的「數字主權」理念嚴重背離。對此,聯合執政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和社民黨(SPD)在聯合協議中有明確表態:「數字政策就是權力政策。」
聯合協議中明確提出:
「我們希望建設一個擁有數字主權的德國。為此我們將減少數字依賴,自主開發關鍵技術,確保標準,保護並擴展數字基礎設施。我們將打造歐盟一體化的、具抗風險能力的關鍵產業價值鏈,從原材料、晶片到硬體和軟體各個領域。」
前內政部長南希‧費瑟曾禁止使用Palantir
儘管如此,現任內政部長亞歷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 基社盟)似乎仍為聯邦刑警局(BKA)和聯邦警察保留了採購Palantir的可能性。前任內政部長南希‧費瑟(Nancy Faeser 社民黨)則於2023年明令禁止該程序的使用。
聯邦刑警局局長霍爾格‧明希(Holger Münch)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表示,他希望盡快獲得一款類似Palantir的系統。他說:「我們非常需要這樣的系統。」但考慮到當前地緣政治局勢,他更希望看到德國或歐洲自主研發的解決方案。「我們不能依賴那些我們無法預知明天會如何對待我們的夥伴。」明希強調。
聯邦各州態度不一
在各聯邦州內,圍繞Palantir的爭議仍在繼續。在6月的內政部長會議上,巴伐利亞州試圖推動所有州效仿其做法,立即採購該軟體,但未能成功。這一提議的提出可能也受到了多起嚴重襲擊事件影響,其中包括阿沙芬堡疑似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的襲擊案,造成多人死亡。
支持者認為,Palantir能從大量分散的數據中識別出潛在威脅(人員),從而實現「早發現、早預警」。然而,儘管巴伐利亞警方已在使用該程序,阿沙芬堡的致命襲擊仍未能被阻止。
北威州Palantir使用許可即將到期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Palantir授權即將於2025年到期,該州執政的基民盟與綠黨需在年底前決定是否續約。據《萊茵郵報》報導,州內政部長赫伯特‧羅伊爾(Herbert Reul 基民盟)表示:「在找到替代方案前,我們會繼續使用Palantir。」
最新加入Palantir使用者行列的是巴登-符騰堡州。該州的綠黨總理克雷奇曼(Winfried Kretschmann)與基民盟聯合執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執後,兩黨終於就採購Palantir達成一致。
綠黨對Palantir的立場分裂
綠黨對Palantir的態度極為矛盾。2017年黑森州首次引入Palantir時,綠黨是執政聯盟的一部分。在北威州和巴登-符騰堡州,綠黨作為執政方也批准了該程序的使用。而在聯邦層面,自2025年2月德國大選後成為反對黨的綠黨則明確反對使用 Palantir。
對於媒體報導稱內政部長多布林特正考慮將Palantir推廣至聯邦安全機構的消息,綠黨議員康斯坦丁‧馮‧諾茨(Konstantin von Notz)在接受《亮點》(Stern)雜誌採訪時表示反對:「顯然他把自己當成了這家飽受爭議的美國公司的說客。」
情報監督員:不應依賴美國
馮‧諾茨指出,在當前越來越難以依賴美國政府的背景下,與Palantir這樣的公司合作尤其不可取。這位安全事務專家是議會情報監督委員會中唯一的反對黨成員,負責監督德國聯邦情報局(BND)、憲法保護局(BfV)和軍事反情報局(MAD)。
公民自由權利協會對Palantir的憲法訴訟得到了廣泛的公眾支持。德國請願平台Campact上一項呼籲停止在德國使用該軟體的倡議,在短短一周內就獲得了超過26.4萬人的簽名支持。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