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議會大辯論,施羅德力主解除對華軍售禁令

瀟陽2005年4月14日

德國聯邦議會周四(4月14日)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辯論對華軍售禁令。由於反對黨和執政聯盟內部的大部分議員都反對取消禁令,施羅德如何「舌戰群儒」和綠黨籍外長菲舍爾如何在夾縫中表態就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菲舍爾的取捨:紅綠聯盟利益高於綠黨主張圖片來源: AP

在聯邦議會少有的關於中國議題的本次辯論中,德國各政黨大佬悉數發言,場內氣氛熱烈。德國總理施羅德為他的中國政策進行了全面辯護,並在結束時甩下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堅持我的主張取消對華軍售禁令的立場!

基民盟責難

按照聯邦議會全體大會的慣例,在進行對華軍售禁令這一議題時,由提出這一咨議提案的反對黨基民盟首先發言闡述對提案的立場。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和負責該黨外交政策的沃爾夫岡.朔伊布勒首先向施羅德發難。朔伊布勒反對取消禁令的理由和對施羅德的責難無非是重複了以下反對派的主流觀點:中國人權狀況沒有改善,中國還在大規模執行死刑;中國以「反分裂法」武力威脅台灣和最近與日本的緊張關係說明向中國出售武器風險很大;在這一涉及地區安全的重大問題上歐盟一定要與負責亞太地區安全的美國密切協調;施羅德自作主張、一意孤行的和「機會主義」的親華政策為歐盟帶來窘境,也遭到德國各黨派大多數的反對,長遠看也損害了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施羅德力挺中國

施羅德一上來就反守為攻,指出朔伊布勒的責難是虛偽的。施羅德指出,基民盟沒有資格指責他向中國不講原則地示好,1995年在北京看望中國軍隊的是基民盟黨籍的總理柯爾,那時距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被鎮壓才6年,而現在已經過去16年了,中國在經濟和社會上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化,也有了新一代的領導人。他說,歐盟89年的對華一系列禁運在事件之後幾個月就陸續取消了,只保留了軍售禁令作為政治象徵。

施羅德說,反對黨指責聯邦政府有意擴大武器出口,這是無中生有,因為德國既不會向中國提供用於戰爭的武器,也不會滿足中國的這一要求。

施羅德指出,取消禁令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設計與中國這個重要大國的長期關係,聯邦德國致力於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意味著在所有領域,其中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堅定地改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的發展施加影響。施羅德提倡對中國採取融合的政策,認為對中國採取孤立的政策是不理智的。施羅德還提到了中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上表現出的負責任的大國行為,如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負責表現、對國際反恐的配合和在斡旋朝核危機上的重要作用。

在談到人權與 禁運的關係時施羅德說,死刑對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死刑問題也涉及到世界上很多國家,那裡也有死刑;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還沒有足夠的改善,但是畢竟取得了進步,譬如死刑復審權上移給高等法院等,而且美國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也認為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有進步。

施羅德還為中國的「反分裂法問題」進行了辯護。施羅德質疑說,不知道對這一法律提出批評的人當中有幾人認真讀過一遍法律原文。他還指出,九十年代,美國向台灣出售了300億美元的軍火,這才會導致該地區的局勢緊張。

自民黨強調人權政治

自民黨主席維斯特韋勒在發言中指責施羅德假裝崇高。他指出,在中國仍然每天都發生侵犯人權的事情,去年全世界執行死刑的3700多例中,中國就佔了3400多例;中國的西藏自治仍然受到壓制,媒體自由根本談不上。他說:「人權不是象徵符號」,在施羅德高談取消武禁的政治象徵意義時,有很多被侵犯與剝奪人權的中國人在實實在在地受苦。

菲舍爾高姿態

作為代表執政夥伴綠黨的外長菲舍爾如何表態應該說是最大懸念。同綠黨的絕大多數黨員一樣,菲舍爾此前一直明確表示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給施羅德造成了很大政治和輿論壓力。現在到了真刀真槍表態的時候了,人們倒要看看菲舍爾如何一方面堅持綠黨立場,一方面又要維護執政聯盟的大局。

菲舍爾的發言表明,他不會為了禁運問題而冒分裂執政聯盟的風險。巧舌如簧的菲舍爾避重就輕,不直接說到底是支持還是取消禁令,更避免了對施羅德說一個「不」字。而是順著施羅德思路發揮了一通要對中國進行融合的重要性,並由此提出了解除禁令的條件,把皮球從柏林踢到了8000公里以外的北京。菲舍爾說,這些條件就是在聯合國人權公約上簽字、增進宗教寬容、廢除死刑、促進司法獨立和國家法治化。他說,歐盟已經做好瞭解除禁令的準備,現在該是中國為此作出貢獻的時候了。

菲舍爾附和施羅德說,不應該忘記,中國在過去的幾年裡有了明顯的轉變,中國對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21世紀的穩定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對中國應採取融合而不是孤立的政策。

梅克爾稱時機不對

基民盟主席梅克爾女士最後發言說,她雖然承認中國有了政治改革的動向,但是德國議會有著解除軍售禁令的明確條件,而中國目前尚不滿足這一條件。她說,目前爭論的焦點不是要不要解除禁令,而是現在就解除禁令是否時機恰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