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議會發展政策代表團團長談中國行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5月2日

德國議會發展政策代表團最近訪問中國10天,於上周末歸來。代表團團長科尼希斯豪斯先生對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談了此行印象、德國對中國的發展政策今後應該怎麼走等問題。科尼希斯豪斯(自民黨)以前是持結束對中國發展援助的觀點的。現在他認為,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但中國人的錢不比德國人少,因此要更多地走雙贏道路,德、中共同辦將來的援助項目。

落土的北京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科尼希斯豪斯先生,請您談談您這次中國行。

科尼希斯豪斯: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國為例,探討一下我們今後應該怎麼對待門檻國家,即那些還沒有達到工業國家水準,但在經濟領域已經有了很大進步的國家。中國,可以肯定的是,確實在有些地區還非常貧窮,我們看了這樣一些地區。但在其它地區卻非常富裕。問題是,象中國這樣的國家應該怎麼做,也許應該跟工業國比如和我們德國人一起,使不富裕的地區得到發展。參加這次中國行的有聯邦議院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其他成員,本來想的是每個議會黨團一名代表,左翼黨代表因病缺席,參加的有社民黨黨團的科夫勒博士女士,綠黨的克奇女士,聯盟黨的貝倫哈德.穆勒先生和我。我們尤其在北京跟好幾個部進行了談話,在副部級的層次上,禮賓級別上是很高的。跟財政部、負責發展援助的商務部都談了。他們對德國對發展援助展開的討論完全能夠理解。清楚的是,我們需要確定今後如何在發展援助方面如何跟這些門檻國家合作,清楚的是,我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這方面的政策。有許多項目是長期性的,按合同還要持續很多年,這些項目當然將完全正常地繼續進行。關鍵在於,我們今後如何設立新的項目。我們怎麼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有錢,它有足夠的錢來自己在這方面作出很大的貢獻,至少他們有的錢不比我們德國人少。那麼我們就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展開我們今後的發展援助工作,今後的具體項目應該是什麼樣的,怎麼創造中國人和德國人雙贏的局面。

德國之聲:您曾經提倡結束對中國的發展援助,按日本模式辦。您還是持這種觀點嗎?

科尼希斯豪斯:日本模式要另一隻眼去看,不能放在同一個鍋裡煮。日本的發展援助也不是完全和立即就結束一切,日本人是逐步撤出,大大縮減。我過去的看法現在我仍然堅持,這是另外一種模式:我們根本沒打算結束跟中國的合作,但要放在另外一個基礎上。我們當然要合作,但我們始終面對的問題是,中國有著巨大的經濟力量,是否應該對至今通過德國援助的項目做出更大貢獻。當然了,現在一些項目是德國出資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會說,我們也要貢獻一份,但將來我們德國人應該說,由於你們自己的經濟實力,你們是否能在一些項目中至少承擔相當大的一部分。我們在中國待了10天,我們不僅跟各部談了上述問題,我們也探討了如何幫助中國的貧窮落後地區,包括氣候問題,您知道我們到那兒前幾天剛發生了沙塵暴,明確表明了,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尤其是沙漠化問題,甚至就在北京附近產生新沙漠。另一方面,我們在甘肅省參觀了有關項目,在蘭州,黃河旁,我們參觀的包括那裡的人民醫院,我們看到,在那非常乾燥的地區,農民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我們當然確認,那裡,即使在將來,也需要很大的援助。問題是:為什麼應該由德國納稅人承擔這些費用,應該承擔多少?我認為,夥伴關係不是一個單方面的事情,雙方都應該參與。我相信,我感覺到中方對此也是理解的。

德國之聲:聯邦總理馬上就要去中國了。您想給她什麼建議呢?。

科尼希斯豪斯:中國方面有一種很強的自豪感,這是完全合理的。尤其是經濟發展,我們在那裡看到了繁榮的城市,真的給人很深的印象,上海,北京,我們還去了杭州,南京,這些城市發展得是那樣的好,真的給人很深的印象,會讓一些德國城市羨慕不已。這些是發展得很好的。但這些都是沿海地區,處於繁榮段,而在它們旁邊的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發展中國內地,不僅是一個國際問題,而也是中國的國內問題,中國政府拿出了新的政策來發展西部落後地區。我們德國人應該也可以給予幫助,就像整個國際社會一樣,但我們的做法不能是,就好像中國整體上還是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那樣。中國是一個有著世界上最大外匯儲備的國家,有著一個巨大增長的經濟力量。那麼對象德國這樣一個自己有著巨大債務的國家來說,就要問一下,我們對這些項目可以做哪些合理的貢獻。我們將會這樣做。也就是說,我們將在一些項目的局部領域合作,但我們將不能單獨承擔所有的費用。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得這樣好,我要說謝天謝地,我們也完全可以對中國人提出這樣的要求(由他們自己承擔一部分)。

德國之聲:您認為聯邦政府的中國政策是否跟前任政府有所不同了,或者是否會變得不同?

科尼希斯豪斯:這我無法判斷。我還沒有從聯邦政府那兒聽到很多關於中國的話。我希望在局部領域有所不同。在我的領域中,我們必須更多地把德國利益放到核心位置,不僅要使中國,也要使德國人,尤其是使德國的出口經濟獲得好處,對一個已經不再具有一個純受援性質的,自己也不願是純受援的國家,而更多的是一個夥伴,我們要看看,如何使我們雙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顧。我們要使得益者不僅僅是中方,而也應該同時是德方。我認為這現在在結構上沒有得到保障,而完全是依靠偶然性,這裡或那裡比如說使用了德國的機器設備,等等。我知道,在這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限制性規定,我們不想那樣受法律規定的束縛,德國出口業是有著很強能力的,他們有能力在遵守經合組織規定的前提下,通過競爭力來操作相應的項目。

德國之聲:您覺得給您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科尼希斯豪斯:這是我第一次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象深刻的是比較富裕的地區,大城市,和那些仍然非常貧窮的地區之間的反差;氣候問題。我們雖然只能看一小部分這種問題地區,但給人的印象已經是非常深刻的了。我認為,這是長期內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中國夥伴們也知道,也許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這種貧富之間的巨大差別。但參加這一轉變是一件光榮的事,這也是中國人自己面對的任務,而並非僅僅是國際社會的任務。我知道,中國對此制訂了政策措施,我也知道,存在著一種中國國內的自願的資源轉移。我們參觀了一個學校。我們偶然經過那裡。我說,我們想參觀一下。這個學校的一大部分投資是沿海的一個城市,其它主要來自中國國內的資金,只有一小部分是世界銀行資金。也就是說,在這個方面已經產生了一種發展趨勢,要給予加強。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是怎樣一個國家,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或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科尼希斯豪斯:我不想通過僅僅10天的旅行就來確定什麼是那裡的重心。我認為,根據我的印象,這個國家具有這兩方面的因素。那裡始終還存在著國家命令之手,在上海、北京這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一個完全正常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至於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幕後的什麼操縱,我僅僅靠10天的印象當然無法確定。(採訪與翻譯:平心)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