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醫生也示威 中產階級也哭窮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5月6日

德國醫生供不應求,尤其是在大學醫院。不過,供求關係影響薪金動態的經濟原理顯然沒在勞工市場裡發生作用。不少著白大褂、拿手術刀的青年精英們抗議醫院取消加班補貼、降低薪水標準。

醫生已經不再令人羨慕?圖片來源: AP

長期以來,人們頭腦裡有一個恆定等式:醫生意味著中產。但是近年來,這種高薪職業似乎正在日益減褪含金量。這個星期,被譽為天之驕子的白衣衛士們借全德第108屆醫學大會之機,在柏林會場門前抗議示威,抱怨工時過長、收入減少……

德國醫療體制改革不僅衝擊到獨立經營的私家診所,許多就職於大學醫院的醫生們也加入了遊行隊伍,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德國醫生協會主席尤根—迪特瑞西還發現,不利的待遇條件使得醫學工作者紛紛遷居國外。在德國東部,醫療人員不足的問題尤其嚴重。

遊行醫生抗議聯邦州發布最新的薪金條例,從而降低他們的生活水準。他們還抱怨說,每周工作42小時已成家常便飯,帶薪休假被取消、聖誕補貼一再減少,不少人確認,改革導致他們損失了近10%的收入。

一位來自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年輕醫生組織了柏林等地的同行,慷慨激昂地痛斥德國不合理的薪水制度。他說,大學醫院雲集醫學界頂尖高手,但收入卻在西歐同行中墊底。有報導說,普通醫生的起薪只有4到4.5萬歐元(每年),比啤酒廠工人好不到哪兒去。

不過,患者們對於醫生超時工作的敬業精神可不領情。據統計,值夜班醫生的誤診率要比平時高一倍,回家路上也頻頻製造交通事故,車禍風險大概是白天的三倍之多。雖然歐洲法院裁斷說,醫生出診要算工時,但許多地方的實際做法卻滿不是這麼回事兒。

領薪水的醫生如此,自行開業的也滿肚子苦水。就是因為拿手術刀的再也挖不出金礦,不少大學生們見風使舵,轉變志向,改行作藥劑師,或者乾脆出國。如此一來,德國醫學界也有後繼無人之患。

據馬德堡醫療協會統計,6000名德國醫生移民他國,而德國醫院尚有5000個崗位空缺。許多薪水水準較低的東歐大夫瞅準了這個肥缺,紛紛西行填補空檔。據悉,單只在東部德國,就已有2000名外籍醫療人員就職於醫院或診所,其中大部分是波蘭人。

德國聯邦健康部部長施密特表示,她很理解醫生們爭取改善待遇的心情,但他們實在搞錯了申訴對象。他們本應去各州制定薪水條例的部門,以及醫院診所反映情況。施密特說,聯邦政府為醫療改革、新工時制度規劃了上億歐元的經費,「現在倒該醫院負責人說說看,改革成效究竟怎麼樣?」

值得女部長深思的是,很多德國醫生並不只是計較報酬而投奔異國的。例如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醫院裡的等級制度不那麼森嚴,工作氣氛也相對輕鬆愉快得多。如果德國醫院能夠改善組織管理、掃除官僚作風、減少內部損耗等等,醫院留住人才還是大有可能的。

不過,施密特部長承認,德東地區及德西一些州暫時還無法解決醫療人員不足的問題。她呼籲說,大家應該一起坐到桌邊,獻計獻策,保證德國擁有足夠大的醫療隊伍,同時也應重新喚起青年人學醫的熱情。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