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環保部準備立法,禁止在超市收銀台出售塑膠袋。這裡指的是所謂的輕質手提塑膠袋,而裝水果、蔬菜(一般是顧客自行取用)的那種小塑膠袋以及那些特別堅固的塑膠袋(理論上可以重複多次使用)則不受影響。
環境部長舒爾策(Svenja Schulze)在一份法律草案中提到,目前,德國平均每年每人消費約20個這種輕質手提塑膠袋,未來商家將禁止發放這種"用於讓人們在購物地點裝東西"的塑膠袋。德國《圖片報》率先報導了該草案,而德新社現在也拿到了這份文件。
舒爾策在8月宣佈了禁塑膠袋的計劃。自2016年起,在德國,商家允許向購物者對使用塑膠袋收費(當然也可以不收)。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均塑膠袋消費量從2015年的68個下降至2018年的24個。對於這一成績,環境部一開始還是比較滿意的,儘管也有一些環保組織批評禁塑的力度不夠。而如今該法案表示,"無法預期,基於該協議--只是允許商家對塑膠袋收費--(塑膠袋的)消費量還能進一步下降"。
德國直銷聯合會(HDE)已經批評了這個計劃中的禁令。而環保組織認為,此舉的力度依然不夠。德國自然保護聯盟表示,紙質購物袋雖然在環境中更易降解,然而其實並不比塑膠袋更環保,並要求在法律上對所有一次性購物袋做出規範。環境部的一位發言人也曾在年初時表示,塑膠袋"從根本上來說,只是芝麻":它們在所有塑料包裝材料中所佔的比例還不足1%。
根據法案,這個計劃中的禁令也會包含"有機原料製成的以及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手提袋"。環境部長舒爾策在不久前才提醒過,要小心所謂的有機塑料對環境有利的說法。她說,"很遺憾,這種所謂的有機塑料通常是一種(環保)假象",它們並無法像真正的有機垃圾一樣分解。她還表示,"市場上基本就沒有真正環保的有機塑料",但這方面尚且缺乏明確的條例監管。
塑料污染正在吞噬我們的環境,這個問題引起越來越多關注,歐盟如今也提出了減少塑料的戰略。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看看,自己能夠做什麼。
圖片來源: Imago/Zumapress/S. Chung非要總用塑料嗎?不,越來越多人不這麼想。企業們也作出回應:麥當勞、星巴克已經宣佈,將很快停止使用塑料吸管,而換成更環保的替代品。另外,可反復使用的咖啡杯、環保外賣杯也正流行。而在家或者參加音樂節時,也可以從自己做起。以下是我們的幾個小建議。
圖片來源: AP從上世紀70年代起,外賣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很快打包或者訂餐上門,這在美國深受歡迎,讓人們有更多可以做「沙發馬鈴薯」的機會。而外賣中的塑料垃圾則沒有怎麼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裡,我們的建議是:不要那麼宅,還是出門吃飯吧,既有儀式感,也更環保。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ip/Curt Teich Postcard Archives微塑料(也稱「塑料微珠」)通過我們的衣物進入污水系統,從而進入城市水循環。這一點在聚酯、尼龍等人造纖維製成的運動服飾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日常服飾中也越來越常見。環保服飾只有少數人能負擔起,但我們也有其他途徑,可以減少這種污染。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柏林一家企業發明了一款環保洗衣袋(「Guppyfriend Washing Bag」)。這種特細網眼洗衣袋據稱可以過濾所有聚酯纖維、聚乙烯等人造纖維,把要洗的衣服放入袋中再放進洗衣機裡,能防止塑料纖維隨著洗衣機廢水排出。這家公司稱,洗完衣服後用手去除洗衣袋粘附的纖維、扔到垃圾桶裡就可以了。
圖片來源: Stop! Micro Waste微塑料主要來自於化妝品?不是這樣的!在德國,微塑料第一大來源是汽車輪胎的磨損。據柏林工大調查,德國每年約有12萬噸汽車輪胎的磨損物進入環境,而其中柔軟劑等物質會被植物吸收,有時甚至毒害有機體。又多了一個理由,要少開車。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P. Macdiarmid我們聚會狂歡也為環境污染做出了「貢獻」。幾乎所有音樂節、大型慶祝活動都會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塑料瓶。比如圖中的搖滾音樂節"Rock am Ring",三天時間帶來了500噸垃圾,其中大部分是塑料垃圾。出於安全考慮,禁止使用玻璃瓶,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非要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D. Thompson在環保人士眼中,一次性杯子幾乎是邪惡化身。對於咖啡杯,德國越來越強調更環保的選擇,不過仍然有很多人沒有行動。迄今,德國每小時扔掉32萬個一次性杯子。在整個歐盟,德國是包裝垃圾「冠軍」——2016年人均產生的包裝垃圾最多。
圖片來源: dirkmathesiusPET(聚對苯二甲酸類塑料)一次性塑料瓶很容易回收,然而它們並非特別環保的選擇。更環保的是圖中的這些水球。其倫敦發明者稱,通過可食用的膜將飲料裹住,可以省掉大量的塑料。不過,這是否真的能夠推廣開來呢?
圖片來源: Reuters/H. McKay 王凡/苗子(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