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0508 Presseschau

2009年8月5日

藏人精神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結束了在德國的四天演講,前往瑞士。《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文章,介紹並分析了達賴喇嘛在西方國家公眾中享有的崇高形象:

達賴喇嘛在法蘭克福商業銀行體育場演講現場圖片來源: AP

"本周,他再次在德國停留。像以往一樣,只要達賴喇嘛出現,聽眾就笑不可仰。象佛和曼荼羅一樣,幽默也屬於他的學說。'生活的藝術'是他在法蘭克福商業銀行體育場四天講授的主題,除了佛教以外,達賴喇嘛也談大腦研究、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和與貧困做鬥爭。

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把精神、政治和科學混合在一起的節目經久不衰,他已在數十個體育場登台,向數百萬人做過宣講。他謙虛,身著紅色袈裟、戴著永遠不時髦的眼鏡,擁有成為超級明星的一切條件。

達賴喇嘛是一位世紀人物。我們時代的所有重大題材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反映。1959年,他躲避共產黨,逃出故鄉,流亡印度,這使他成了冷戰的象徵,同時也成了和平主義的聖像。由於他個人的魅力和努力,西藏問題不僅變為一場具有世界政治意義的衝突,而且也造就了有關西方人權和民主價值觀應該如何與全球化經濟和政治情勢相結合的輿論。他是貧窮的弱者與權貴富豪鬥爭的象徵,他體現了當代在宗教和科學之間對人生意義的尋求,反映了傳統與進步的結合。達賴喇嘛是包含現代重大問題的微型宇宙。"

文章介紹了達賴喇嘛的一生後寫道,達賴喇嘛從來"不把自己視為傳教士","直到今天,他一再指出,人類應該在自己的宗教和傳統中尋找精神支柱,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新的信仰上。這樣,達賴喇嘛成了一個放之四海都靈驗的神":

"他不僅是藏人認同的形象,反對全球化的人以及經理老總們也把他視為榜樣。政治家們喜歡沐浴在他的光澤下,為了在本國人民中得分,他們不惜冒北京惱怒的風險。這是因為無論左派還是右派,與達賴喇嘛交往總不會錯。他是替代教皇的另一種選擇:他擁抱世界,但不教條;他寬容,不咄咄逼人;他有愛心,但不提出要求。

他雖然喜歡批評西方消費社會,但始終不使人感到疼痛,最多只產生撓癢的舒服感覺。每個人都可以把他的學說看作開源宗教,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運用。

達賴喇嘛對他提出的重大問題沒有真正的答案或解決方法,他在台上所說和書中所寫的內容,幾乎都沒有超出一般哲理的範圍。但從他嘴中說出,聽起來就不平淡。他說起話來很輕鬆,擺脫了任何激昂的口號,使人無法質疑其真實性。達賴喇嘛就是這樣一個世界從未有過的人物:一個並不看重自己命運的悲劇式英雄。"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