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美關係正常,施羅德一無所獲

2005年6月28日

本周一,聯邦總理施羅德在白宮同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會談後表示,德國將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同伊朗就其核計劃進行談判。但在德國爭取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問題上,布希刻意迴避給予明確答覆。

施羅德(圖左)與布希在白宮橢圓型辦公廳圖片來源: AP

德國總理施羅德和美國總統布希會談的中心議題是伊朗以及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朗新總統之後的該國局勢。布希特別對德、英、法三國同伊朗進行談判表示感謝。施羅德說:「我們一致認為,不能剝奪任何人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是不讓伊朗有能力製造和擁有核武器卻是符合國際社會的利益的。現在伊朗人民選舉了新的總統,我們尊重這一決定。而歐洲三國法、英、德將繼續同伊朗進行業已開始的談判。」

相比之下,布希總統的語調則要嚴厲得多,他說: 「我們將繼續同德國、法國和英國合作,向伊朗政府發出明確的訊號:發展核武器絕對不可接受,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也同樣不可接受。」

在德國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問題上,施羅德從布希那裡聽到的同德國外長菲舍爾是一樣的。即美國不支持單一國家的有關申請,也就是說,德國也包括在內,而在日本問題上,華盛頓卻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在伊拉克重建方面,美國總統對德國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迄今,德國聯邦政府幫助伊拉克在阿聯酋培訓了1200名警察和官員。

眾所周知,布希對施羅德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立場感到十分不快。所以,新聞發布會談及德國新大選的時候,布希的表態有些顯得具有諷刺意味。他說:「他是一名有經驗的競選者,會知道應該做什麼。不過,我們確實沒有談到德國大選。我們德克薩斯有一句老話:對他來說,這可不是第一次參加競技。」

布希特意避免祝福施羅德在大選中走運。但在新聞發布會即將結束時,似乎還是出現了些許離別的傷感,布希祝福施羅德生活走運。7月1日,施羅德將在聯邦議院提交一份信任案。但這並不是施羅德和布希最後的會晤。7月,二人將在蘇格蘭的八國峰會上再度聚首。

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四人幫」:印度總理辛格、日本首相小泉、巴西總統盧拉和德國外長菲舍爾。美國不支持,德國能如願以償嗎?圖片來源: AP

本台評論:

周一,德國總理施羅德與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會晤,美國副總統切尼和國務卿賴斯參加了會見。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就一系列重要的雙邊關係問題和國際問題進行了磋商。施羅德與布希的會晤表明,因伊拉克戰爭導致的德美緊張關係已經恢復正常。

美國總統布希和德國總理施羅德周一會晤後,雙方都有一種輕鬆的感覺。或許這是因為施羅德的此次訪問具有告別意義的緣故。在蘇格蘭舉行的八國峰會上,兩位領導人將再次見面。在這之後施羅德是否還能夠與布希總統會晤,將由德國選民決定。無論德國提前舉行的選舉結果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德美領導人的高級會晤表明,即便兩國領導人沒有成為朋友,但是德美關係出現危機三年之後,雙方關係已經走向正常。

在友好的氣氛中,施羅德與布希坦率地就國際政治中的所有重要問題舉行了會談。其中包括德國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以及繼續同伊朗保持接觸的問題。德國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說明德國在國際上開始獨立自主,不再像以往那樣任何事情都要先求得美國的認可。施羅德非常清楚,美國有許多的理由對德國的計劃持懷疑態度。儘管如此,德、日、印度和巴西始終在為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行列進行不懈的努力。最遲在今年九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才能得出結果。

在伊朗問題上,美國和德國以及其它歐洲國家一樣,需要相互支持。即便是前德黑蘭市長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總統之後,華盛頓政府也會期望歐盟與伊朗舉行的核爭議問題談判取得成功。否則,核爭議導致的軍事升級將令美國難以對付。反之,只有美國對伊朗態度強硬,歐洲國家才能制止伊朗核談判問題上的拖延戰術。目前,歐美緊密協調談判戰略似乎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在阿富汗,美國也同樣需要德國的支持。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領導的政府至今未站穩腳跟。如果北約在阿富汗不接管新的責任區,將難以制止卡爾扎伊的威望繼續下降。美國非常重視對伊拉克安全力量的培訓以及推動伊拉克的政治民主進程,對此德國給予了積極的支持。

反之,美國今後也將對德國的願望和需求給予更多的支持。施羅德總理曾提醒人們注意國際對沖基金的游戲規則。如今,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被外國資本收購。原則上說,自由貿易、國際競爭與出賣民族利益完全不可等同。

由於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被中國公司收購,美國人在這方面也開始敏感起來。對於德國和美國來說,在全球化的戰役中,雙方越來越處於必須加強合作的壓力之下。美國總統布希為改善美國與歐盟的關係做出了貢獻。現在,德國需要注意的是,九月份舉行聯邦大選時,德國政府必須阻止反美傾向抬頭。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

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