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時代周報》網站以「放開防疫管控?最好不要」為題,關注了中國眼下有關「清零防疫」以及「與病毒共存」的爭論。文章認為,封鎖、大規模檢測、旅行限制等措施,對於中共而言並非難事,真正的挑戰在其他方面。
「對於中共統治者而言,總歸有許多執行清零防疫政策的理由。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正好符合北京的政治、經濟、社會、傳媒策略。而且,第一波疫情後執行的清零政策,讓民眾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這點也讓中國民眾很滿意。」
「防疫成就對於中共而言就是一個福音。在此之前,這個專制政權主要合法性來自於:政府在經濟領域靠邊站,從而讓私營企業主施展身手。許多人都實現了勤勞致富,中國如今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新興中產階級。只要他們不在政治領域亂說話,就能為所欲為。」
「出口貿易重新增長,在經歷了2020年初的停滯後,中國經濟再次回到了上升軌道。這同樣也提升了民眾對防疫政策的滿意度。大流行疫情改變了全球的經濟需求。全世界都需要中國的醫藥產品,以及筆記型電腦、顯示器等居家辦公用品。」
「對於中共而言,這一切都來得恰到好處。為了保持這一局面,北京想要盡力排除外界干擾因素。因此,外國駐華記者受到了巨大壓力,他們的工作受到了阻礙,甚至還有直接的人身威脅。特別是一些英美記者還被迫離開中國。此外,中國當局十多年來一直在讓其網路与西方脫鉤,比如谷歌早在2010年就退出了中國。這些因素都導致中國社會遠離自由主義思想,從而便於中共宣傳機構散佈各類虛假消息。」
「儘管傳染力極其強勁,中國當局很可能將成功遏制德爾塔變種新冠病毒的傳播。中共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具有強力動員數千萬黨員、志願者的能力。這是共產黨治下的中國與歐美的一個本質不同。」
「不過,最遲至全球各國通過疫苗控制住疫情之時,中國政府也將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是否還有理由維持封城、邊境管控這樣的清零防疫政策?這一政策的代價是否超過了收益?可以確定的是,習近平的中共屆時將忙於抵禦他所認為的有害思想:來自自由主義國家的言論自由、公民社會等理念,將會威脅專制政黨的意識形態根基。」
中國的碳排放仍在逐年增長,計劃2030年起才逐年下降圖片來源: Chen Weifeng/ChinaFotoPress/MaxpppP/picture-alliance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氣候變化報告也是德語報刊密切關注的話題。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星期五為未來』運動為何不去中國大使館前示威?」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果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大力減排,氣候災難就無可避免。
文章注意到,和1990年相比,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翻了4倍,印度翻了5倍,而德國則降低了30%,美國日本的排放量也近乎停止增長。「誠然,西方國家做得並不夠。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還遠沒有實現2030年前將排放量削減到1990年水準的45%之承諾。但不管怎樣,德國已經歐盟至少已經在行動。」
「反觀中國這個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卻沒有受到來自氣候保護組織的相應政治壓力。……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花費巨資、對自己施加很多限制,以降低排放,與此同時,中國的排放量還在增長。中國儘管已經許諾在某一個時間點實現『碳達峰』,然後開始逐年降低排放,但那要等到很多年以後。借用『星期五為未來』的一句話:那時候我們早就死透了。」
文章隨後抨擊了兩個當前德國社會頗為流行的觀點:從歷史總排放量而言,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不及歐美;而從人均碳排放量角度而言,中國也不及美國。作者認為,氣候變化可不會顧及談判桌上的拉鋸,也不會顧及中國是不是因為歷史排放總量擁有污染權之類的問題。
「更為理智的論點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義務盡現代科技之最大所能來保護氣候。讓經濟生產更為清潔的技術已經存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當今的經濟實力大約與美國或者歐盟相當,但是在國民生產總值差不多的情況下,中國的碳排放量卻是歐盟的3倍、美國的2倍。誇張地說:中國正通過嚴重破壞氣候來取得經濟競爭力。」
「拯救氣候是一個全球任務。假如,在歐洲這樣氣候保護意識強烈的國家正努力減排的同時,中國這樣的個別國家卻在增加排放,氣候保護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從德國到加拿大再到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皆受到極端天氣所造成的嚴重影響。充滿斷垣殘壁的重災區照片最近幾周一直佔據著大量新聞版面,導致這些災情的罪魁禍首是氣候危機嗎?
圖片來源: Costas Baltas/REUTERS7月底以來,希臘一直維持著40℃的高溫天氣。位於愛琴海(Aegean Sea)上的羅德島(Rhodes)也發生嚴重的森林大火,半數地區停電。許多居民和一處軍營被迫疏散。
圖片來源: Lefteris Damianidis/AA/picture alliance 7月底以來,強度空前的森林大火也席捲了土耳其安塔利亞和穆拉的旅遊區,大面積森林和農田化為灰燼,成千上萬遊客被迫乘船從飯店撤離。已有多人在火災中喪生。大火暴露了土耳其嚴重缺少滅火直升機等問題,安卡拉政府的救災不力招致民眾強烈批評。多國已伸出援手。
圖片來源: AP/dpa/picture alliance7月底、8月初,酷暑高溫和嚴重乾旱導致義大利的西西裡島、撒丁島和瀕臨亞得裡亞海的阿普利亞等地發生嚴重森林火災,許多居民不得不疏散。
圖片來源: Vigili del Fuoco/dpa/picture alliance在兩天內達到等同於兩個月的降雨量,由此引發的洪水在西歐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結果,在德國和比利時至少有209人在洪災中死亡。狹窄的山谷溪流在數小時內上升為洶湧的洪水,使已經存在幾個世紀歷史的老城蕩然無存。重建被毀的房屋、商鋪和基礎設施,預計將花費數十億歐元。
圖片來源: Thomas Lohnes/Getty Images創紀錄的洪水也襲擊了印度和中國的部分地區,淹沒了水壩和排水系統。中國城市鄭州的地鐵系統也受到洪水襲擊,即使在雨季,這些地區今年的降雨量也顯得比往年更多。科學家們預測,氣候變化將導致更頻繁、更強烈的降雨。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颱風」煙花」在上海附近登陸,數百個從上海出發或飛往上海的航班被取消,上海各區也提前疏散居民。鄰近上海的浙江寧波、杭州多出出現淹水、海水倒灌災情。
圖片來源: cnsphoto VIA REUTERS上周末的大雨造成英國倫敦市區淹水,當局封閉數十條道路以及一些地鐵站。位於英國南部地區的南薩福克郡和懷特島部分地區,降雨達到100毫米左右,等同在一天內降下一個月的雨量。氣象學家表示,最近的熱浪使地球表面更多水份被蒸發,大氣所凝結的水氣後,強降雨的機率也提高了。
圖片來源: Justin Tallis/AFP/Getty Images強烈的高溫也變得越來越普遍,正如6月底在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以及加拿大卑詩省的情況。在」熱穹」下的炙熱溫度,即被高壓鋒線困住數日的熱空氣,造成數百人因高溫而死亡。卑詩省萊頓村的最高氣溫達到49.6攝氏度(121華氏度),該村在隔天就被高溫引發的大火燒毀。
圖片來源: Ted S. Warren/AP/picture alliance熱浪過後,乾燥的條件正在助長該地區的野火,俄勒岡州此次的大火在短短兩周內燒毀了相當於洛杉磯的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火勢之大影響了天氣系統,大火產生的煙霧也被風吹到到遠在美國東岸的紐約。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這種天氣狀況是 "幾乎不可能的"。
圖片來源: National Wildfire Coordinating Group/Inciweb/ZUMA Wire/picture alliance在南半球,巴西中部正在遭受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增加了亞馬遜雨林發生火災和森林遭到進一步破壞的風險。研究人員最近在報告中提到,亞馬遜河東南部的一大片地區已經從吸收二氧化碳轉為排放這些會促使地球暖化的氣體,使雨林更加逼近「臨界點」。
圖片來源: Andre Penn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經過多年無情的乾旱,馬達加斯加有超過114萬人經歷糧食不足的問題,一些居民不得不生吃仙人掌、樹葉和蝗蟲。在沒有自然災害、作物歉收或政治衝突的情況下,馬達加斯加目前的嚴峻形勢被認為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完全由氣候變化引起的飢荒。
圖片來源: Laetitia Beza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逃離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人數在2020年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有5500萬人在自己的國家內重新尋找住所。除此之外,還有約2600萬人跨越國界逃亡。難民觀察機構在5月發布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四分之三的境內流離失所者是極端天氣的受害者,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繼續增長。
圖片來源: Fabeha Monir/DW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