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 習近平在鋌而走險

2022年12月6日

"清零政策"在中國引發的抗議浪潮,一方面反映了民間積蓄已久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也說明,為了維護權力,習近平並不在乎犧牲經濟利益。對西方而言,這也是一個危險的發展趨勢。

「2022年本應成為習近平成功的一年」
「2022年本應成為習近平成功的一年」圖片來源: Xie Huanchi/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2022年本應成為習近平成功的一年,先是成功舉辦冬季奧運會,接下來宣佈戰勝新冠疫情,最後在秋季黨代會上獲得終身統治地位。然後事與願違,11月底,中國多個大中城市出現了反對北京防疫政策的示威集會,甚至有人高喊要求習近平下台的口號。這篇題為《中國的防疫亂象對西方並非好事》的評論寫道:

"習近平顯然打錯了算盤。疫情初期,執行嚴苛的清零政策似乎也無可厚非。但疫苗問世以及奧密克戎開始快速傳播之後,再實行'清零政策'就完全是一種瘋狂行為了。而習近平仍長期堅持所謂的清零戰略,也恰恰暴露了專制政權的弊端:即專制者永遠是正確的。現在習近平必須要放寬其防疫政策,並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行動了。否則民眾對防疫政策的不滿將會演變成對專制政權的不滿。

西方也許會洋洋得意地說,我們早就知道,專制政權不會持久,因為它無視民意,也沒有三權分立的原則。對於中國出現的抗議呼聲以及日漸疲軟的國民經濟,也許會有人幸災樂禍。習近平對清零政策的長期堅持,以及對高科技企業的嚴厲整治,已經使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習近平的干預手段直接波及到個人生活以及市場經濟。在習近平看來,很多企業已經過於強大,過於西方化,同共產黨格格不入。

但畢竟中國過於重要,以至於不應該期望它早日垮台。中國形勢欠佳時,整個世界經濟都會受到衝擊,疫情期間全球出現的供應緊張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中國同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額每年都超過一兆美元。對於西方而言,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加強供應鏈和市場的多樣化,固然是件好事。美國目前正在努力阻遏中國繼續分享西方的先進技術並從中獲益,但這不是在短期內能夠做到的,也不應該在短期內做到。"

《新蘇黎世報》: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得到突出的體現。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評論指出,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被鎮壓之後,中共同民眾達成了這樣的默契:中共向民眾承諾發展經濟,以換取民眾遠離政治,從而使中共的統治地位得到了保障。

"現在習近平開始對這種默契產生了動搖。習上台以後一直在推動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他要擺脫中國經濟同西方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為此付出慘痛代價也在所不惜。習近平在鋌而走險,如果讓民眾擁有更美好未來的承諾不能兌現,中國人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而西方則會遇到另一個問題:如果習近平不再將發展經濟作為首要施政目標,那他的施政重點又會是什麼呢?加強監控和打壓?煽動民族主義?帶領14億人民同台灣開戰?迄今為止,統一祖國的計劃是建立在經濟合作基礎之上的。今後還會繼續這樣嗎?"

抗議清零席捲中國各地 影片集錦一次看清

02:5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儘管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正在逐步調整和放寬防疫限制,但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將很難在短期內恢復活力。《商報》寫道:

"德意志銀行的專家們認為,在(繼續放寬防疫政策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將會在2023年實現4.5%的增長。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的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 Herrero則認為,'清零戰略'並不是阻遏中國經濟發展的唯一因素。她對《金融時報》表示,阻遏中國經濟發展的其他因素目前依然存在,其中包括房地產危機,人口老齡化以及不斷下降中的生產效率。上述因素都會繼續對中國經濟前景產生負面影響。

過去幾個月以來,中國的消費支出一直維持在極低的水準。官方公佈的11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甚至低於預期:無論是工業PMI,還是服務業PMI均低於標誌著經濟蕭條的警戒值50。今年十月,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出口也同比下降了0.3%。周三,中國海關將發布十一月外貿數據,專家們普遍認為,十一月出口的下降幅度會更大,同比減少了3.5%。"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