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一帶一路,一石二鳥

文山 摘編
2018年11月24日

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其主要動機究竟是什麼?中美之間圍繞科技領先地位展開的大國競賽,又會對人類命運產生怎樣的影響?周末的德語報刊評論版,探討了這些話題。

Kenia | Madaraka Express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有助於消化產能過剩、巨額外匯儲備。圖為中方援建的肯亞蒙內鐵路。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奧地利《維也納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特色的全球化"的分析文章,提到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觀點:中國大力推介的"一帶一路",其實是為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以及貿易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這些外匯如果全部轉化為人民幣,會造成國內市場的猛烈通膨,但是中國當局又不願意總是拿外匯儲備去買外國國債。在這種局面下,"一帶一路"就成為了一石二鳥的辦法。

"去海外援建機場、鐵路的,往往是中資企業。北京為這些中國公司打開了國際市場,讓後者能夠消化過剩的工業產能以及大量的勞動力。這一手段反過來又能夠支撐國內的薪水與物價水準。"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官方很喜歡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且不斷重申不干涉他國內政。"經濟發展確實是中共的信條,也是其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以及最為重要的執政合法性來源。共產黨官員們反復強調,在過去幾十年內成功讓數億中國人實現小康,這是史上最為成功的脫貧工程。北京現在許諾,在其他地方,也能在北京的協助下實現同樣的成就。中國正在國外踐行這一承諾。"

作者也注意到了馬來西亞等國對"一帶一路"的批評,擔心會落入中國的"債務陷阱"。同時也指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更願意將其視作分享中國發展成就的機遇。"畢竟,許多國家已經從中國的援助行動中獲益,比如非洲國家的嶄新公路。在歐洲,將'一帶一路'視作增長機遇的主要是企業界代表。西門子總裁凱颯(Joe Kaeser)就將之稱為'里程碑式的行動'。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長年研究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的澳洲汉学家马克林(Colin Mackerras)就指出,如今的中國形象再次轉向負面。他認為,習近平剛上台時,西方曾期待中國會變得更民主,但是這沒有發生。許多西方民眾都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篡取權力的舉動。"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儘管中國官方將"一帶一路"描繪為一個"寬容的大家庭",但是,"在這個家庭中,只有一個人負責給錢,那就是中國。作為跨國信貸提供者,中國打造了一張全新的依存關係網。再美妙的言辭,也無法掩蓋一個事實:談條件的,總是債權方,而非債務方。"

圖片來源: Colourbox

持鮮明左翼立場的《新德國報》以"工業成為武器"為題,刊文指出,當今世界大國之爭,實質上就是一場科技競賽。作者指出,下周召開的G20阿根廷峰會,其焦點將會是中美貿易戰,這場衝突的核心就是美國試圖維護自己的科技領先地位。

"美國政府指責北京掠奪西方的技術。這場鬥爭的關鍵問題是:在將來,誰會依賴誰?這是美國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其目標是阻止今後的地緣政治對手崛起。在這場爭端中,體制對抗的論調越來越頻繁。有人將其稱作'科技領域的軍備競賽',還有人甚至稱其為'新的冷戰'。"

文章認為,中美貿易戰的根源並非單純的貿易摩擦,而是越發成功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該戰略旨在實現產業升級,追求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這並不是中國的發明,而是效仿其他工業國的發展道路。日本當年的崛起,也是主要依靠國家的居中協調,即便是美國以及歐洲,也曾經保護敏感行業免受外國染指,並資助本國的研發,這些策略都獲得了成功。但是如今,老牌經濟強國卻將中國的計劃視作對自己支配地位的攻擊、對駐華外企的威脅。"

作者接著指出,這場科技競賽的勝負將在中美兩國之間決出,而歐洲以及台灣、韓國等注定將成為最大輸家,不斷喪失科技領先優勢。"這場競賽的最終結果,現在還無法得知。但是它將決定一切。投資需求是巨大的,其成功前景卻完全不明朗。目前,部分行業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產能過剩的跡象,比如汽車電池、太陽能發電板等產業;而在其他行業,失敗投資的規模仍在擴大。但是,在這個將人類科技進步搞成爭權奪利之鬥爭的世界上,這是必然的結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