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稱,在就關鍵原材料展開的全球博弈中,中國不斷將資源作為實現政治目的的施壓手段。因此,中國當前「放寬」稀土出口管制的承諾,並不能根本改變德國企業受制於人的尷尬境地。這篇題為《不應高興過早》的評論寫道:
「事實上,中國領導層動用『資源槓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此各方早已心知肚明。與中國共產黨打交道的一個規律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揣測出中方的意圖。過去幾個月裡,中國頒布了多項法律,目的都是要對關鍵原材料的出口加強管控。北京是要借此表明:我們要動真格了。
其實,很早以前就已有種種跡象表明,一旦機會成熟,中方就會大打『資源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一直在為應對大規模國際衝突進行準備。而中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別國的經濟依賴,當作達成政治目的的施壓手段。」
《商報》評論指出,為了在稀土領域獲取全球主導地位,北京已經佈局多年。現在已經大功告成,開始加強稀土出口的管控。
」即使此舉會惡化同德國的關係,北京也在所不惜。同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談後,德國基民盟籍外長瓦德普爾以罕見地坦率措辭稱『信任已經喪失』。
在這次會談中,雖然中國外長承諾,將為德國和歐洲在稀土供應方面提供便利,企業只需提出申請,就可進入『快速通道』。但『快速通道』如何運作,則語焉不詳。可以明確的是:德國經濟界不應高興得太早。即便這一次短期內找到瞭解決方案,姑且不論為這一方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但中國遲早還會再次將『資源』作為施壓武器:或者針對整個國家,或者針對特定企業。
除中國之外,美國也早已開始強勢介入資源市場。為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德國和歐洲企業是時候要重新佈局了。不僅要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應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一個歐洲原材料共同體。對於那些依賴原材料進口的大小企業來說,共同投資原材料替代性渠道已經刻不容緩。」
中國軍艦在紅海用雷射鎖定德國偵察機,引發了德中之間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中國的舉動不僅極不明智,同時還發出了錯誤的訊號:
「德國並不是第一個被中國軍艦用雷射鎖定軍機的國家,此前,美國和澳洲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這也說明,此次發生在紅海上空的事件,絕非一次意外,更不是軍艦乘員的擅自行為。中國軍方顯然是有意識地採取了這種激進措施,並對對方機組人員和設備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方此舉可能是為了阻止對中國軍艦的偵察行為,也是為了展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事發地點更靠東的海域,中國正在極力強調其主權索求。
雖然這次事件並不是一次公開的戰爭行為,但與戰爭行為已經相差不遠,畢竟現在是和平時期,而事發地點又同中國海岸線相隔萬里。德國外交部為此召見了中國大使,這是完全正當的回應。就政治角度而言,北京的這類舉動發出了兩個極不明智的訊號:儘管基於同伊朗的盟友關係,中國船隻遭受胡塞武裝襲擊的風險微乎其微,但保障航海自由也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而這也正是歐盟執行紅海使命的初衷。更何況,這種挑釁行為對中國改善對歐關係以反制川普的嘗試也有害無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