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2022年10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寫道,儘管嚴苛的清零政策並不受民眾歡迎,但北京的決策,地方政府只能堅決執行,並不得不為各種檢測和隔離措施耗費巨額資金。財政狀況也因此變得更加捉襟見肘。這篇題為《地方的債務危機》的文章寫道:
"中國媒體報導稱,一些地區開始減少公共交通的車次,降低公務員薪資,並為此引發了激烈的抗議。常熟和內江兩座城市要求接受強制隔離者費用自理。在中國,隔離必須在指定的隔離中心或飯店內完成,居家隔離並不被認可。
所謂的'地方融資工具'(LGFV )的境況非常不利。這種融資工具是地方政府的下屬企業,這些企業負責向銀行舉債,而政府則利用這些貸款來興建高速公路、火車站和機場等基礎設施,當然也包括用於承建隔離中心和新冠檢測的費用。
'地方融資工具'的債務有多高,目前只能猜測。因為為了方便舉債,這些公司下面又會成立更多的子公司。投資銀行認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應當介於六至七兆美元之間。由於經濟危機狀況下,地方財政收入急劇下降,因此有專家認為,地方債務已經成為房地產危機之後又一個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文章寫道,向房地產開放商出售土地使用權,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而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地方財政也遇到了難題。
"情急之下,一些地方政府想出來令人匪夷所思的辦法:他們向自家的地方融資工具出售土地使用權。今年一月至六月,地方融資工具在土地銷售中的佔比已經達到25%。而一年前,這一比例還只有9.2%。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只是為了贏得時間。地方融資工具購買的土地上,真正破土動工的情況非常罕見。一方面是沒有需求,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也並不具備開發房地產業務的經驗。
北京的當權者也深知,地方財政已經變成了隨時可能起爆的定時炸彈。為了緩解局勢,地方政府必須降低地方融資工具中的風險佔比。北京一方面希望降低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也不想給投資者造成安全假象,這無疑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平衡嘗試。"
《經濟周刊》報導稱,白宮有可能會在本周內發布一項行政命令,進一步收緊針對中國的晶片及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報導稱:
"專家們普遍認為,美國擬議中的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是迄今為止中美商貿往來中最為嚴格的限制措施,必將使本已陷入緊張的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過去幾個月以來,美國高層政治家頻繁訪問台灣,令北京大為惱火,因為中國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意圖實現同台灣的統一。美國方面則日益擔心中國會以武力兼並台灣。華盛頓計劃為台灣提供安全保障,以阻止中國武力犯台。
美國的貿易制裁計劃恰恰處在這一政治高度敏感時期。十月中旬,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將召開二十大。中國的專制當權者往往會借助黨代會的機會對外展示其強勢地位。有鑑於此,華盛頓的制裁很有可能會被北京視為挑釁,從而引發北京強硬的回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