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手中的王牌

2023年7月12日

《世界報》文章指出,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有風險,呼籲歐盟和德國應該小心行事。西德意志電台的評論則寫道,此次北約峰會的東道主立陶宛是值得德國學習的典範。

德國杜伊斯堡碼頭的中國貨櫃:德國的經濟仍相當依賴中國
德國杜伊斯堡碼頭的中國貨櫃:德國的經濟仍相當依賴中國圖片來源: Maja Hitij/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醞釀已久的德國「中國戰略」即將出爐,儘管現在「去風險」和「脫鉤」成了歐洲政治圈的關鍵詞,但德媒《世界報》刊登的評論文章「這些是中國的貿易衝突王牌」指出,對中國採取強硬的立場是有風險的。

該篇由Alexander Görlach撰寫的文章指出,如今歐洲國家重新定位它們的對華政策——即改變過去的30年中,自由貿易的地位一直高於政治的現象,此種行為進一步表明「全球化決定的世界秩序可能即將終結」。

評論稱:「自從烏克蘭遭受非法襲擊以來,世界看到北約國家令人出乎意料地團結起來。而在太平洋地區,美國的所有夥伴都已與華盛頓結盟,並承諾在軍事上投入更多資金,從而保障其人民的安全。各國擔心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想要在他們的領土上驗證他的『強權即公理』的教條,首當其沖的就是從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島國台灣。」

有了俄烏戰爭的前車之鑑,世界各國對於中國也更加小心謹慎。不過,若台海真的爆發衝突,此前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能套用到中國身上嗎?文章以德國為例,引用了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報告數據稱:「中國和台灣在德國221種產品進口中佔據主導地位,大部分進口份額超過80%。因此,台灣海峽的衝突對德國貿易來說將是雙重災難。」

評論寫道,因此「即使短期內找不到稀土的替代供應來源,德國和歐洲政客仍在試圖『脫鉤』或『去風險』,以免在緊急情況下被中國敲詐。」不過作者也舉了中國過去對澳洲实施的經濟制裁、對瑞典和立陶宛的威脅以及中國在韓國向美國採購新武器技術之後發出的「限韓令」為例,提醒歐洲國家尤其是出口大國德國必須「盡快為現實中的地緣政治做好心理準備」。文章稱:「中國政府已經展示過它是如何對待不喜歡的國家了」,並且呼籲在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風險。

西德意志電台(WDR)記者Felix Wessel從北約峰會現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發回的「為什麼我們應該效仿立陶宛」文章中寫道,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比鄰而居的立陶宛始終保持著警戒心:「早在烏克蘭遭到入侵之前,立陶宛人已就俄羅斯向我們發出警告。當我們還在忙著為北溪2號鋪設管道時,他們已經在努力擺脫對莫斯科的依賴。早在2014年,即克裡米亞被佔領的那一年,立陶宛就開設了液化氣碼頭。這是『德國效率』遠遠趕不上的。」

儘管如此,作者表示:「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從立陶宛身上學到一些東西。那就是:在與中國應對方面,不要再犯與俄羅斯類似的錯誤。」

文章提到台海衝突的風險:「如果中國軍隊真的進攻台灣,會發生什麼事?以我們的汽車製造商為例,他們4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我們的經濟將如何應對這一後果?政治家們一直在談論對中國的『去風險』,但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近對一些原材料、基礎化學品和電子元件的研究得出相反結論——並沒有看到多樣化的跡象。立陶宛外長蘭茨貝裡斯向我形容他眼中的景象:這就好像我們在建造下一個北溪2號。」

立陶宛不僅不像我們這麼依賴中國,甚至還在進一步降低依賴。自從台灣在立陶宛以『台灣』名義成立代表處後,立陶宛面臨了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和經濟懲罰。但是,在面對這個不民主的經濟強國時,人口僅有280萬的立陶宛並沒有退縮,這一招最終奏效。」作者在最後指出:「即使這無法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德國,我們仍可以他們的經驗為鑑。」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