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自上海的報導稱,在中國,最新的汽車技術正在成為生活中的常態,自動駕駛的車輛已經出現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工智慧系統DeepSeek支撐的語音指令也早已成為駕車者們的日常應用。這篇題為《中國將德國甩在了後面》的文章寫道:
」漫步上海車展,你會覺得中國彷彿已經進入了未來世界,而德國卻遠遠落在了時代的後面。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的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進步。大批新出現的汽車品牌推出的新功能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當然其中也不乏華而不實的無用噱頭。但最新技術和最低價格的激烈競爭,卻由此可見一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也對這些新鮮事物充滿了熱情。
那應當怎樣應對中國呢?對於中國的技術進步,德國政界簡直是束手無策。在聯合執政協議中,基民盟和社民黨承諾要重新審視上屆政府基於『去風險』原則的對華戰略。但具體將採取哪些措施,則不得而知。事實上,上屆『紅綠燈』聯合政府就在對華政策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這也恰恰是德國工業界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德國企業陷入了中國冷靜且戰略性操作的計劃經濟體系與德國雜亂無序的政府決策的夾縫當中。畢竟對於許多德國公司來說,中國市場是其大約三分之一營業額的來源。
德國和歐洲彷彿陷入了僵化狀態。在歐洲,包括汽車在內的任何新產品的研發都需要經過繁雜的審批程序,往往需要為此耗費數年時間。而許多消費者寧願購買自己熟悉的老技術,也不願嘗試新系統。政府花樣不斷翻新的監管、稅負和繁復的行政流程,更是令新技術研發處處受到阻礙。歐洲和德國出現這種狀況絕非偶然,畢竟國家的運行取決於議會中的多數派,任何政黨的領導人都無法獨斷專行。這種制度雖然令國家行動遲緩,卻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對大多數德國人來說,保障休閒時間要比工作更為重要,而對新技術的質疑態度也絕不僅僅體現在電動車領域。那些希望通過創新擊敗競爭對手的創新型企業,需要一個追求技術進步的社會環境,也需要一個為此提供政策便利的國家。」
《世界報》援引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的話寫道:「一旦工業消亡,歐洲人未來唯一能做的工作,就是給遊客端咖啡了。」
「絕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全面重組他們的中國業務,他們完全有機會迎頭趕上。他們在歐洲也同樣需要得到重振雄風的機會,前提條件是政策要好,民眾也應更有幹勁。歐洲經濟區不僅具備良好的條件,還是美國的親密夥伴。有鑑於此,只要有決心,我們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難以想像的夥伴關係
《商報》發自上海車展的報導也承認,在車輛智慧型化領域,中國已經遙遙領先。除了充當代步工具之外,對許多中國年輕人來說,通過車輛智慧型系統點咖啡、訂飯店也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事實上,不少外國企業也在開始使用中國供應商的服務。德國企業正積極進軍增長迅猛的車載一體化系統市場。德國大型零件供應商博世(Bosch)近期宣佈,已經收到了第一個生產人工智慧駕駛平台的客戶訂單。而競爭對手採埃孚(ZF)也推出了Cubix軟體平台和Chassis 2.0系統,以順應智慧型汽車對一體化駕駛輔助系統的需求。
中國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吉利、東風和奇瑞也正計劃將Deepseek整合進他們的駕駛系統。而北京的初創公司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作為智慧型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軟硬體供應商,則特別受益於中國智慧型型電動車的爆發式增長。而微信的母公司-南方科技巨頭騰訊也希望通過自家研發的大語言模型『混元』,贏得大型車企的青睞。
由此誕生了在歐洲幾乎難以想像的合作模式。例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正在使用華為的駕駛輔助系統,而華為因受到美國長期制裁,早已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寶馬(BMW)在中國市場也選擇了與深圳的華為展開合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