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擁抱你還是推開你?

雨涵(摘編)
2019年2月9日

在中美兩強相爭的時代,德國經濟究竟該如何自處?《奧格斯堡匯報》主編分析了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在對華政策上的猶豫搖擺。此外德國是否要效仿中國無人超市的商業模式,則是《每日鏡報》討論的話題。

China Olaf Scholz, deutscher Finanzminister | mit Liu He
資料:德國財長朔爾茨1月訪華期間會見劉鶴圖片來源: Reuters/A.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媒體人"吐槽"政界人士,這在德國是稀鬆平常的事。《奧格斯堡匯報》(Augsburger Allgemeine)主編Gregor Peter Schmitz周六發表的這篇評論,讀來也是感覺綿裡藏針。在作者眼裡,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經濟政策最大的"槽點"就在於對中國態度的猶疑不決,這也來自於他所謂"口號部長"的雅號(德語Ankündigungsminister,意為只宣佈大政方針,卻不見真正落實的部長)。

阿爾特邁爾:誰是「口號部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Nietfeld

作者首先提到了阿爾特邁爾扶植所謂的"德國/歐洲龍頭"企業的雄心,其一大目標在於更好地阻止重要企業被外國--主要是中國收購。而對於德國工業的龍頭企業,比如西門子或者德意志銀行,即使動用國家力量來維持其生存也是在所不惜。

這樣的目標聽起來當然是振奮人心,然而文章接下來筆鋒一轉,指出阿爾特邁爾計劃的中心點,即在如何監管企業併購的問題上,就經不起推敲,令人難以信賴。"因為在阿爾特邁爾直接點名的庫卡併購案上,德國政界當時本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出面阻止--比如由國有的復興信貸銀行(KfW)為庫卡注資,幫助這家機器人製造業的領頭企業維持局面,直到在歐洲範圍內尋找到解決辦法。然而中國方面開出的收購價格實在是太誘人了。連阿爾特邁爾今天回憶起來都唏噓不已,'當時大家都有種不好的感覺',然而就是沒有人採取行動。這就是政治上無能的表現。"

這麼說來,阿爾特邁爾要如何應對"美國優先"和"中國優先"的時代,提出自己的"德國優先"呢?作者指出,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並不是要告別自由貿易,而是嘗試著不再天真,學會捍衛自己的利益。"川普那邊我們就不用多說了。而相當重要的另外一點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在川普时代,中國人並不是我們'天然的夥伴'(或者說替代夥伴),儘管中國人很樂意以這一身份自居。"

德中之間的貿易往來規模有多麼巨大,這自然是毋庸多言。"然而中國追求的並非平起平坐基礎上的貿易,更不可能和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北京領導層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並立志在2035的時候,中國要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重要材料和核心技術產品。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併購的時候(往往是在國有資產的支持下),這些企業都是被國家視為關鍵領域的產業成員,為的也是中國自身的崛起。這個泱泱大國已經不再想充當世界工廠,而是希望成為科技領頭羊。"

圖示:中國在德國收購企業次數在2018年已經明顯減少

作者接著寫道,其實中國的這種訴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德國人來說,比如要認清楚一點:"(中國的崛起)未必是要和我們共同繁榮,也許會成為我們的對手--而且像有一家可堪和庫卡相比的中國企業若要被收購,北京是無論如何不會允許的。阿爾特邁爾所宣告的德國新產業戰略,並不是保護主義,而更應該說是現實主義。"

德國超市,該不該效仿中國?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周六則關注了零售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無人超市,並提出問題:德國超市是否該以中國為榜樣?在簡述了亞馬遜的無人超市Amazon Go和中國阿裡巴巴的盒馬鮮生近年來如何將人工智慧在零售業加以應用之後,作者詢問了兩位德國零售業的專家,得出的結論也基本上解釋了德國為什麼在人工智慧领域如此"遲疑"的原因。

德國零售業聯合會(HDE)主席根特(Stefan Genth)認為,其實在很多領域,超市零售業已經在使用人工智慧技术,只不過消費者很難察覺到。"比如商品供應品類的規劃,現在很多都是通過人工智慧来进行了",根特解釋道,"人工智慧的算法在未來會更多地幫助我們預測市場趨勢,比如通過對社群網站数据的分析。"

杜塞道夫大学的企業經濟學教授肯寧(Peter Kenning)列出了德國零售業到2030年的三個發展趨勢:個性化、購物體驗和線上線下緊密結合。不過對於這兩位行業專家來說,德國人的日常購物除了經濟性之外,還具有社會性:"尤其在較小的城鎮,零售業還扮演著一定的社會功用。……在農村地區,商業店鋪還發揮著'增進人際交往的重要社會功能'。"--簡言之,德國不應該光想著效仿阿裡巴巴,而應該去看看魏瑪和博霍爾特(DW編註:這兩座德國城市人口分別有六萬和七萬多):"在這兩座城市,已經展現出零售業未來應該有的樣子:以服務為導向,附加提供咖啡廳和餐廳業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