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保持克制

2023年7月17日

《法蘭克福匯報》觀察認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於德國對華戰略的批評保持克制,似乎並不想把雙邊關係搞砸。《資本》雜誌的專欄文章認為,巴斯夫、大眾這樣的大企業並未全面細致地交代其在華業務的風險。而"中國戰略"沒能對此作出規定。

Deutschland China Regierungsgespräche PK Olaf Scholz Li Qiang
6月下旬中國國家總理李強訪問柏林圖片來源: TOBIAS SCHWARZ/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寫道,德國聯合政府出台的"中國戰略"批評性的章節受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嗆聲",但文章認為,後者似乎並不想把關係搞砸。

文章寫道:"一點批評是必要的,(但發言人)隨後指出,從其它方面來看,雙邊關係還是好的。北京雖然對德國的對華戰略頗為質疑,但並不想就此爭吵。特別在經濟問題上,目前北京表現出格外願意和解,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德國企業。"

文章寫道,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引發在華企業和投資者的憂慮。"據德國在北京商會5月的問卷調查,超過半數在華德企預計形勢不會好轉。願意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也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反間諜法》使不安感加劇。在經濟增長減弱以及政府可能任意執法的背景下,"中國特別希望塑造作為可靠夥伴的形象"。

文章稱,德國推出對華戰略前數日,中國商務部長會見了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科技企業SAP負責人。"(中國)國家媒體引述商務部長,呼籲(德企)不要將去風險政治化,更不用說脫鉤或去中國化。據稱,德方表示將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商務部長的這一會晤顯示:北京正在爭取德國和德企支持,並不希望因為對德國的對華戰略作出太過嚴厲的批評而破壞了這一魅力攻勢。"

文章同時指出,中國可能清楚地知道,這份對華戰略是德國聯合執政的三個政黨之間妥協的產物:"一些章節沒有提及如何具體實施所制定的目標。有關中國在德投資的內容幾乎沒有新意。而正是該議題令執政聯盟內部的分歧凸顯。"

"此外,北京也瞭解到,德國政府內部誰對中國持批評意見。與中國國家安全部關係密切的一家研究所去年5月發表的一份分析中稱,綠黨和自民黨的執政觀點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樂於強調中國的人權問題。……社民黨則拒絕與中國對抗、經濟脫鉤,更多將中國作為夥伴。社民黨較溫和、實用主義的對華立場對綠黨和自民黨相對強硬、價值觀為導向的立場構成平衡。"

文章寫道:"中國領導層可能會觀望,在這份中國戰略落實的時候,哪個政黨會佔上風。"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在介紹「中國戰略」時表示,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未來必須更大程度地自己承擔資金上的風險圖片來源: Britta Pedersen/dpa/picture alliance

大企業掩藏在華業務風險?

《資本》雜誌寫道,德國政府的對華戰略中要求德企自己承擔在中國投資的風險。專欄作者Bernd Ziesemer認為,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風險管控屬於企業管理最重要的任務。大多數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經濟活動也遵守這一基本原則。但恰恰是巴斯夫或大眾這樣在中國深耕多年的大企業,卻無視這一原則。

文章寫道:"可以說,越是無視良好企業管理原則的企業,越敢於在中國冒最大的風險。這些企業甚至不會在企業報告中全面細致地描述在中國數十億計投資的真正風險如何。"

文章認為,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有一點是大失誤,就是沒有迫使企業增加在華業務的透明度。"這不是指要操控其投資,這是企業的自主決定……但政界的任務是保護較小股東的利益。"文章寫道:"許多企業迄今以完全合法的方式,將其在華經營活動的基本數字掩藏在'遠東及澳洲'条目之下。對華業務佔利潤的比例也不得而知。等到我們知曉大眾或巴斯夫業務中(中國)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為時已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