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如此熱衷於中東事務?

2024年8月19日

德國《世界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過去十年來,北京巧妙地擴大了影響力,填補了華盛頓留下的每一個空白。中東的政治穩定符合中國的利益,北京在該地區的和平計劃也並非大公無私。《商報》撰文分析為何希臘對曾經對其慷慨出手救急的中國,熱情態度逐漸降溫?

在北京的主導下,今年7月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在北京簽署《北京宣言》。
在北京的主導下,今年7月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在北京簽署《北京宣言》。圖片來源: Pedro Pardo/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和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態度和作為到底有何不同?去年在中國的斡旋下,伊朗與沙烏地恢復了外交關係。但為什麼中國領導人將如此多的外交精力集中在中東呢?德國《世界報》分析認為,其原因在於以石油獲取為中心的地緣戰略利益已發生轉變。

文章回溯了50年前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的所謂的「石油美元協議」將美元確立為國際儲備貨幣。但是隨著美國頁岩油開發技術的成熟與廣泛使用,「該地區(中東地區)的石油對美國來說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美國仍然從沙烏地進口石油,但數量正在下降。 2000年仍為每年150萬桶。22年後,美國對石油的進口量已降至不足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國已從最大石油進口國之一躍升為第三大石油出口國。」

「另一方面,中國現在是利雅德最大的原油客戶。北京購買了沙烏地全部產量的20%以上。中國的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東。中國從伊朗獲得的石油量大致相同,但其對伊朗的影響更大。迄今為止中國也是伊朗最大的石油購買客戶,佔比達到37%。」

「反過來,伊朗也喜歡從中國購買機械和電子產品——僅2022年就價值40億美元。北京從未加入西方對德黑蘭政權的制裁。相反,中國國有企業巧妙地利用了西方企業缺席伊朗市場帶來的機會。」

文章寫道:「雖然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方面的投資幾乎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然而,該國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也持續增長。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中國越來越有興趣以本國貨幣進行貿易,而不是用美元購買令人垂涎的石油。」

「以人民幣直接結算對於該地區許多國家來說也有意義,因為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該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自2013年以來,北京還通過『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為眾多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同時擴大了其影響力。」

文章寫道:「過去十年來,北京巧妙地擴大了影響力,填補了華盛頓留下的每一個空白。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脆弱性增加。由於雙邊貿易和對該地區能源需求的強勁增長,中東的政治穩定符合中國的利益。與美國不同,中國與伊朗並非宿敵,也不會出於道義和歷史原因而與以色列感覺特別親近。」

「這實際上可以為北京開闢新的操作空間。北京在該地區的和平計劃並非無私的,不過美國的和平計劃可能也從來都不是無私心的。」

法塔赫和哈馬斯簽署《北京宣言》

00:4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希臘對中國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

中國曾在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中扮演過「救世主」的角色。中國企業曾向當時瀕臨破產的希臘投資了數十億歐元。不過希臘對中國的熱情正在漸漸褪去。《商報》撰文指出:「原因之一是成千上萬的中國購房者正在推高當地房價。在雅典,整個地區都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中國也向希臘市場注入廉價商品。無論是迷你風車還是衛城商店裡的小石膏印章:幾乎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

此外,希臘稅務部門調查發現發現了一個由287家中國貿易公司組成的大型網路。他們通過操縱收銀機隱瞞了90%的銷售額並從中逃稅。

文章寫道:「21世紀第一個十年希臘對中國的熱情正在逐漸讓位於冷靜思考。希臘保守派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2019年夏天上任以來更為明顯。米佐塔基斯行事作風更為謹慎。過去5年中國對希臘沒有進行重大投資。2020年,一家中國國有公司被排除在天然氣網路營運商DEPA基礎設施私有化招標過程之外。電網營運商Deddie的私有化,中國也未能參與。」

文章分析解釋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希臘現在更容易找到來自西方國家的投資者。在主權債務危機期間,中國幾乎是唯一一個敢於向其投資的國家。現在,該國已經克服了危機,西方國家的公司也重新發現了該地區的機遇。……第二個原因是政治原因。自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和美國重新調整了對華政策。米佐塔基斯也必須考慮到這一點。他在2023年11月上旬訪問北京期間表示,希臘可以成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橋樑』。據代表團人士透露,希臘總理在與中國國家元首的會晤中還強調,歐洲需要戰略自主,以應對全球地緣政治挑戰。」

湧入希臘的大批中國人

02:3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