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的二等公民

文山 摘編
2017年5月19日

本周五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西藏,剖析了中國當局大舉投資背後的意圖以及實際效果。此外,中國與歐洲的經濟互動也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關注。

Sichuan-Tibet Autobahn bedroht tibetanische Tradition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馬尼干戈鄉的街道(攝於2015年4月12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E. Lee

德語媒體:中國的二等公民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駐華記者Matthias Müller近期正在青海玉樹等藏區走訪。周五出版的報紙一共刊發了兩篇由他撰寫的文章。在題為"藏人的內心依然封閉"的報導中,作者指出,儘管中國在藏區投入了很多資金,但是當地的牧民依舊不願意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

"對於中國的當權者而言,西藏是這個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來,北京中央政府斥巨資推動經濟落後的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戰略的核心就是擴建基礎設施。中共當局在全國範圍內都在推行這一經濟上合理的舉措。即便在不適人居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在青海省的海拔5000米地區,臨入冬前還有工人手持鐵鍬、鐵鎬在整理翻修碎石路面。偏遠的山谷地區,如今還接通了網路。年輕的藏區牧民也早已離不開智慧型手機。"

"但是",文章繼續寫道,"這些投資獲得的成功卻是有限的。花錢可以修建道路、搭建橋樑,但是卻買不到人心。北京沒能贏得藏人、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的民心,也難以建立起這些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這一努力趨於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共當局並不打算保障這些地區以真正的自治以及宗教自由。只要少數民族感覺自己是中國二等公民,他們的不滿與咒罵就注定會讓中國構建國家認同感的努力陷於失敗。"

在同一作者撰寫的另一篇題為"城市裡的沉默藏人"的評論中,藏區的城市化項目成為了焦點話題。作者注意到,中國當局希望通過快速城市化來提高民眾收入,從而提振內需、拉動經濟。

"而在藏區,推動城市化還有一個中央政府樂於見到的副作用:它有助於消弭藏族的傳統。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靠的不僅僅是強制遷居、也不只靠課堂教學。更好的供水、供電、網路接入、高速鐵路、豪華賓館--大為改善的基礎設施能吸引更多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來到藏區。通過人數上的優勢,後者的文化影響力也在增加。"

陶伯教授認為,中資收購庫卡等德國企業,對德國經濟是有益的補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

德國《奧格斯堡匯報》則以"中國對德國有多危險?"為題,報導了東亞經濟問題專家陶伯教授(Markus Taube)的一次專題講座。

文章開篇先是盤點了幾十年前日本經濟騰飛的歷史,指出當時西方國家覺得受到了日本的不公正待遇,擔心失去對世界的主導權。"30年過去了,現在歷史似乎又在重演。只是現在的威脅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國。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飛速發展,讓一些德國人感到害怕。中國資本收購了德國本土的庫卡、克勞斯-瑪非等大企業後,德國政界都進行了表態。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危險?"

"陶伯教授認為,德國投資者在中國的經營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因此現在中國資本來到德國,並不應受到譴責。正在擴張、更為自信的中國正在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它一方面在將低端工作轉移到孟加拉、越南等低薪水國家,另一方面,中國也開始製造(更高端的)其他產品。研發、創新等工作,中國人則放到德國等老牌工業國家進行,這裡有著足夠的專業職員以及相應的科研機構。"

陶伯教授指出,對於中國人而言,被收購的德國企業最好還是維持原來的營運模式,這樣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對於德國勞動力市場當然是好消息。陶伯認為,中國在德國投資是對德國經濟的有益補充。

同時,陶伯也注意到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手段,指出在中國的不少領域依然存在壟斷的情況。"對於德國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競爭關係扭曲。在一個自由化的經濟體制下,弱者會自動被市場淘汰。但在中國,有些企業卻能夠獲得國家支持。其結果就是中國產能過剩、價格壓低,最終也危及歐洲的產業。不過,陶伯並不認為應當限制中國資本進入德國市場。他傾向於經常性的對話。"

該報作者在文章末尾還將正在降溫的中國經濟與日本進行了對比。他寫道: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也在顯著降溫,今天,已經沒有人再視日本為威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