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的古典音樂與魅力攻勢

2015年6月15日

德國的《南德意志報》發表長文介紹曾求學柏林的中國指揮家余隆,《每日鏡報》則剖析"中國為什麼向翁山蘇姬示好?"

Gewandhausorchester spielt erstmals in China
萊比錫Gewandhausorchester2009年首次訪華演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音樂是理解世界的另一渠道

《南德意志報》發表長篇文章介紹中國指揮家、北京國際音樂節創辦人余隆。余隆是活躍於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著名音樂家,「在中國古典音樂領域,他是跟政界和經濟界關係深厚的重要人物。」文章說,雖然他十分繁忙,但採訪期間,他卻是有問必答,精神集中,有時他還會反問記者:「老實說,你們德國人怎樣看中國?」

「他當然知道,這位1988至1992年在柏林藝術大學深造的音樂家,當然知道德國是以一種殖民者的心態,充滿同情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古典音樂的。在中國,音樂經常是高速、歇斯底里的經濟發展的裝飾,而且進口為多,不是從歐洲,就是從美國。余隆不得不承認,大約3000萬鋼琴學生中,有一些被他們自己的『虎媽』所嚴格調教,並以世界鋼琴明星郎朗為榜樣。余隆說,『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我們必須知道音樂和藝術是摒棄物質概念,以另外方式理解世界的途徑』。」

「在他心靈深處,或許他真的相信,中國人可以用音樂來平衡國家監控與肆意的經濟這一奇怪的混合物。他在柏林的經驗非常重要。余隆1964年出生在上海。當時的上海雖然是中國最歐化的城市,但同時也是意識形態最極端的地方,兩年後,文化大革命從那裡爆發。」

余隆回國後,希望建立起專業化的音樂領域。「這也是向他的國人提供的機遇,即通過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或華格納等傳播西方音樂中的人性價值,這當然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在歐洲作為指揮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而在家鄉人們對古典音樂的巨大需求,卻因為官僚主義和機構的粗暴基本上得不到滿足。於是他同幾位同道於1998年創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

余隆依仗政界靠山(與吳儀關係甚密,鄧榕則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理事會成員)和經濟界的信任,事業如日中天。但文章也寫到事情的另一面:

「這便是缺乏競爭。余隆任職之多,近乎荒誕。雖然他在音樂會上,在錄製CD時,表現出色,不愧為是多才多藝、充滿激情的指揮家。然而,同長野健、賈維(Paavo Järvi)這些在上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亮相的大師相比,頗顯遜色,很明顯,他和他的樂隊有必要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向緬甸發出的魅力攻勢

《每日鏡報》發表題為「向緬甸發出的魅力攻勢」。該文寫道,在1989年至2010年翁山蘇姬遭軟禁的20年間,中國政府一直在支持緬甸軍政府。那麼,為什麼北京在目前的時刻向這名緬甸反對黨領袖放出示好的訊號?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

文章的回答是:

「如果涉及到她的國家的福祉,翁山蘇姬會進行務實的考量。她認為,緬中友好關係意義重大;而北京也希望在緬甸首次舉行自由議會選舉的6個月之前,贏得翁山蘇姬,使其成為可靠的夥伴。人們估計,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勝選的機遇最大,而翁山蘇姬在緬甸的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強。中國目前已是這個較小鄰國的最大投資者,它們共同的邊境線長達2000公里。」

緬甸國家雖小,但對中國的戰略意義可從以下3個項目窺見一斑:

「從孟加拉灣穿過緬甸境內的鐵路項目,密松大壩項目以及同緬甸軍方合作開發的萊比塘銅礦項目。這三個項目均處在停工的狀態,當地人越發頻繁地抗議由中國開采他們的自然資源。」

「今年3月,同果敢叛軍的作戰中,緬甸空軍在中國境內打死5名中國公民,此後,北京開始動用戰鬥機保護邊境線。這一局面當然不是重啟以上項目的良好基礎。由此,中國邀請翁山蘇姬訪華的用意還在於,在緬甸改善中國人的形象。緬甸今後還會繼續依賴中國老大哥,但北京魅力攻勢之目的在於阻止今年大選後掀起新一場反華風潮。」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