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長征

王凡(摘編)2015年9月14日

德語媒體周一繼續關注中國經濟與改革。《法蘭克福匯報》文章認為,中國正朝著世界經濟領導地位挺進;《南德意志報》則援引一項調查研究稱,中國可能會推遲結構改革,從而陷入經濟蕭條泥潭。

Chinesische Zentralbank Hauptsitz Peking 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去年開始,中國改革速度明顯增加,同時少了些次序,然而與大約80年前戰術上撤退的長征相比,如今的征程是戰略上朝著世界經濟領導位置的挺進",《法蘭克福匯報》周一(9月14日)經濟版的一篇文章在開頭寫道。

文章表示,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從中央調控經濟向更多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過渡。過去幾個月中國經濟指標的疲軟、股市跳水以及匯率問題都在海外引發憂慮,擔心轉型過渡將會導致劇變。

人們擔心,這將會對世界經濟——特別是新興國家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儘管如此,作者認為,這種擔憂"言過其實",目前的貨幣政策和國家財政政策將在未來幾個月讓經濟穩定下來。"然而,由於大量的結構改變,經濟政策方面(國家)干預的效果明顯變得更沒有把握。此外,政治領導層對於股市下跌近40%的反應也體現出,(他們)沒那麼容易接受在向更多市場轉型的道路上其影響力的下降。"

作者以匯率市場化為例,稱固定匯率領域的變化導致了意料之外的波動增加,對此中國政府通過8月近1000億美元的外匯干預(減持)來抗衡。這樣一來,至少在公眾意識上,國家干預在短期沒降反升。而這種情形弱化了中國改革派在傳統派面前的地位。

文章稱,對於中國經濟是否早就開始硬著陸的懷疑並不新鮮,新的是這一觀點:"市場經濟改革在中國同時會導致失控,帶來更大波動。不僅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都會感受到隨之而來的更高風險溢價。……儘管如此,中國朝著世界(經濟)領導位置的征程仍將繼續。"

中國專家海爾曼稱,在目前的中國領導層執政下,更可能出現的是"延遲的結構轉型"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勺子曲線的常態"

《南德意志報》也在周一聚焦中國經濟和改革問題,稱柏林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經濟狀況不容樂觀。

文章在開頭寫道,幾周來幾乎每天都從中國傳來經濟方面的壞消息,而總理李克強則將其稱為"新常態",無需為此擔憂。然而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中國專家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認為,李克強"新常態"的說法純粹是粉飾太平。

他在周一(9月14日)公佈的報告中稱,中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特別是德國工業界應該認識到這一問題。他表示,像中國目前所經歷的全面經濟結構轉型的典型表現將是經濟的產值回落。學者們談到"J曲線"--先是經濟產值回落,然後改革效應顯現,實現增長。然而其後果往往是民眾的不滿。對於當政的中共而言,這是一個特別的挑戰。

海爾曼將中國可能出現的最好一幕稱為"勺子曲線"。他表示,中國擁有承受結構改革的經濟潛力,然而政府必須堅決繼續減少對私人和海外投資領域的國家干預。然而這一幕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他說,在目前的中國領導層執政下,很難想像會減少國家管控而加強私營行業,更可能的是一種"延遲的結構轉型"。儘管目前很多中國城鎮已經負債纍纍,但為了保持增長,北京領導層將繼續增加政府支出,而新的景氣計劃恐怕不會怎麼得到實施。

這位中國專家將整個過程描繪為"刺激-負債-產能過剩-通貨緊縮-停滯-蕭條",其將與日本自90年代初開始的宏觀經濟狀況類似。

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還面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變革。海爾曼說,"如果推遲結構改革、出現持續數年的蕭條,這將在中國引起一場遲到的政治體系危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