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監獄什麼樣?老外親自告訴你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經濟上,抵制的情緒漸漸高漲起來。圍牆筑得更高了:比如美國總統川普就想搭建一個(經濟)圍牆對付墨西哥,他說這樣可以保護美國公司不受廉價競爭之苦,工作也不會被非法移民搶去。在英國,那些支持退出歐盟的人們也有著相似的看法,此外,另外一些歐洲國家,支持經濟保護主義的人多於從前。" 德語財經媒體"資本"(capital.de)本周四(7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作者接著提到了德國,舉出了中國美的公司計劃收購機器人製造商庫卡的例子,這起收購案引起軒然大波。政府擔憂有高科技洩露的風險,並因此否決了收購。另外,今年3月傳出消息,歐委會顯然正在醞釀保護措施,針對來自中國等國家提出的可能讓其皺眉的收購願望。
作者Renate Pilz指出,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公司,這種舉動相當平常:"德國公司也在中國進行收購。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在這方面收緊政策行不通,無論這個高牆是針對整個經濟體制還是某個單獨的企業。我們這樣做,其他人也會效仿,這像是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漩渦。德國是一個全球出口大國,一旦經濟全球化減弱,這裡的富裕程度也會降低。"
應該怎樣去應對呢?作者的觀點是--保持開放的態度:"中國一再被人詬病在國外拿技術,但對國內市場採取封閉保護。不久前,中國歐盟商會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其中指出,該計劃歧視歐盟企業,並且阻礙市場力量。人們不能否認這種風險,因此政界必須要主動積極,制定相關政策,給收購制定保障員工和企業所在地的長期協議,監督中國政府兌現承諾。"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是德國第四大出口市場。根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2015年,中國已經成為德國機械產業第二重要的投資地:"面對一系列統計,我們必須將中國看作一個平等的夥伴,並且,就像VDMA今年5月末在李克強訪問德國之前指出的那樣,將支持自由貿易的承諾付諸於行動。也就是說,我們急需一份歐盟和中國之間的投資協議,給公平競爭提供全方位的保證。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得接受在未來,中國會提出更多的收購申請。"
中國投資者在歐洲「買買買」的腳步越走越遠,併購規模也屢創紀錄。但是歐洲人面對這一發展卻是悲喜交加:一方面擔心敏感技術流失,智慧財產權不保;另一方面中方開出的誘人價碼往往又難以抗拒。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2016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總額同比增加了77%,達到350億歐元。而德國在其中所佔份額最高,為31%。最近十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歐洲大陸的一個重要投資來源國,主要投資目標是高科技領域。但是來自中國的巨額投資也引發了歐洲人的種種擔憂。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這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中資在歐收購案之一。中國家電業巨頭美的集團去年斥資46億歐元買下了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引起頗多有關高精尖敏感技術安全的顧慮。德國政府最終還是給收購計劃亮了綠燈,原因是德國國家安全利益不會受到威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除了德國之外,中國在歐洲另一個重要投資對象就是英國。2016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批准了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共同投資的。隨著英國退出歐盟已成定局,北京和倫敦表示兩國關係將迎來新的「黃金時代」,而中國也是英國在退歐之後希望締結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imon Chapman/LNP這是希臘最大的港口,歐洲十大貨櫃码頭之一,是通往亞洲、東歐和北非地區的貨運樞紐。2016年,中國國企中遠集團(COSCO)收購該港67%股權的計劃得到了希臘議會的批准,收購總金額近3.7億歐元,此外中遠集團還計劃為港口建設再投資3.5億歐元。不過收購行動也引發了港口工人的罷工,他們擔心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
圖片來源: DW/D. Grathwohl到目前為止,中國投資商在海外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就是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農化和種子業巨頭先正達(Syngenta)。相關併購交易預計在6月上旬就會完成。中國化工出資430億美元,預計將購得先正達將近81%的股權。此前這家中國國有化工巨頭還收購了德國特種機械製造商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
圖片來源: Reuters/A. Wiegmann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並不侷限於西歐地區,中東歐地區也成為北京發起魅力攻勢的對象。去年,總理李克強宣佈成立新的基金,向該地區注資110億美元,其中包括與捷克簽署的眾多合作協議。僅中國民營企業巨頭華信能源,就在捷克收購了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釀酒廠、兩家媒體集團和一家頂級足球俱樂部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日益增加的投資規模和影響力制約了歐盟在涉華議題上採取統一的立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com/G. Jie越來越多的中國海外併購行動因為歐洲和美國提高監管門檻而宣告失敗。研究統計顯示,去年一共有總價值750億歐元的30樁中資海外併購交易案因為監管部門的阻止和外匯交易限制而告吹,這其中最受矚目的應該就是中國宏芯基金收購德國晶片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未果的案例,而且主要失敗原因是歐巴馬政府的阻撓。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這些「流產」的中資併購計劃也反映了歐洲面對中國投資日益增長的顧慮,尤其是涉及敏感技術領域的時候。但是歐洲方面的挫折感也部分來自投資不平衡:中資在歐盟收購的規模大於歐盟在中國的收購。歐洲企業抱怨,中國在電信、醫療和物流等很多領域仍然為外國投資者設置重重障礙。
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作者在文章末尾寫道:"全球化本身是積極的,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良好的標準,無論是在技術、環保還是工作安全保障上的標準傳播到全球各地,在別的地方也建立高標準。人們應該從這個想法出發看待中國的收購潮。"
在中國的高牆生活
"他在中國監獄裡呆了7個月。" 《西德意志匯報》(WAZ)本周三(7月5日)的一篇文章關注到曾經被關在中國監獄的一名前大眾員工歐茲尤(Hamza Özyol)。這名37歲的男子撰寫了一本名為"中國--鐵窗後的210天"的書。
文章作者Ulrich Franke寫道,2014年歐茲尤前往中國深圳,當時他的工作是隧道建築工地的工人。很快,他就感覺到每天工作15個小時的壓力:"2014年8月24日深夜,他當天喝了不少酒,這造成了糟糕的結果。" 歐茲尤說:"喝醉的我做出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在一家夜店,他將三個大約放在桌上半個小時、周圍沒有人看著的手機拿走了。歐茲尤說:"我以為有人把手機忘在那裡了,為什麼我把它們拿走了,我自己也不知道。"他並不想成為竊賊,大概一個小時後,因為心存內疚,他又返回夜店,想把手機放回原處。"但是有10個警察撲過來,逮捕了我。"
文章接著寫道:"這個周末接下來的時間他都被手銬扣著,接受審訊。周一他被送到監獄。這名男子在監獄裡呆了七個月,他認為最嚴重最可怕的是:"40名男子共同擠在一間僅有50平方米大的空間,這實在是一種折磨。在地上睡覺,自來水就只有一個水龍頭,吃飯就是米飯配一點蔬菜,還有點乾硬的麵食。" 歐茲尤說:"絕對是不人道的。"這名土耳其裔德國人盜竊罪成立,7個月後被釋放,他被允許回國。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