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經濟降溫 德國需要擔心嗎?
2023年8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弗萊堡出版的《巴登報》以"中國會成為又一個日本嗎?"為題,刊發駐華記者撰寫的評論。作者指出,80、90年代,西方也曾經擔心會被飛速發展的日本甩在身後,但是日本在接下來遇到的嚴重問題,中國也很有可能碰到。
"這些天,但凡去聽聽習近平的講話,肯定會不時懷疑自己聽錯。中共官方的宣傳口徑最近幾年發生了極其劇烈的變化。從前,北京領導人始終堅持要盡可能地確保高增長率;而現在的領導人卻認為追求短期的財富增長儼然是腐化墮落。70歲的習近平現在說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呼籲大家集中精力打造社會主義思想觀念。"
"這當然不是偶然:作為毛澤東之後最有權勢的黨政領導人,習近平開始呼籲民眾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而不再是像過去幾十年那樣通過承諾生活富足來確保政權合法性。畢竟,中國正面臨幾十年來最嚴峻的經濟挑戰:宏觀經濟趨於疲軟,幾乎所有的重要經濟指標都發出了危機警報。"
文章隨後盤點了近期中國經濟的各項慘淡數據後接著指出,外界對於中國疫情後經濟復甦的預期落空了。"其實,中國經濟未能發揮出自身潛能,並不能主要歸咎於疫情或者國際經濟形勢,而主要是自身原因。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在持續了數十年的實用主義改革開放政策後,習近平開始強化意識形態管控。在大部分私營企業、甚至一些外資企業內,中共都建立了黨支部。公共採購訂單、優惠貸款也大多交給了國資企業。"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也遠未瀕臨崩潰。鑑於中國市場的巨大體量,今後中國依然會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中國發展增速的放緩程度卻大於外界預期。許多專家都留意到中國經濟各項指標與80年代的日本驚人地相似:當年,西方人也曾擔心,會被一個在科技和經濟方面全面崛起的東亞大國超越;然而,日本的經濟在此後卻進入了停滯的十年。"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別再拒絕現實"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陷入危機讓高度依賴在華業務的眾多德企都非常緊張,但是德國商界高管們其實早該意識到,任何地方的經濟高速增長總會有到頭的那一天。
"來自中國經濟的危機警訊猶如突然到來的拐點。這個曾經讓外國企業輕輕鬆鬆就能賺錢的國家,如今每天都在傳出經濟方面的壞消息。過去,其他國家的經濟疲軟不振時,在華經營的外企高管們卻能向總部上報創紀錄的營業額和利潤。哪怕是能力不足的員工,也能在中國取得漂亮的業績。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中國始終非常可靠地貢獻了全球經濟約1/4的增長額。"
"很顯然,各德企總部就此誤以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無限的。企業高管但凡還對現實有點認知,就早應該認識到,未來的業績絕不是當前趨勢的簡單延長。哪怕沒有遇到眼下的經濟危機,也應該能認識到這一點。多年前,經濟學家就曾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率在下一個十年將徘徊在3%甚至更低。2015年,北京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明白無誤地表示不想再當全世界的代工廠,而是要在電動汽車、IT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和歐美相競爭。中國人毫不掩飾地想要取代美國成為科技引領者。"
"威權中共的戰略考量,卻顯然沒能引起德企的重視。另外一點他們也同樣沒能重視:一個能讓企業高管、政府部長輕易'失蹤'的國家,究竟能有多可靠?而且,德國人對現實的抗拒,不僅限於企業高管。柏林的總理府也同樣傾向於在中國議題上粉飾太平,不久前發布的德國對華戰略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德國政府對待中國的姿態,和當年俄烏戰爭爆發前對待俄羅斯的姿態有不少相似之處,這是無可忽略的。在企業界的壓力下,德國政府刻意地掩蓋風險。如今,德國依賴對華出口貿易的程度超過所有歐洲國家。不論是德企高管,還是聯邦政府,都應該在地緣政治專業上好好補課。在2023年,一廂情願早已不再是正確的選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